首页 > 中国精神

实业报国的企业家精神


2017 年9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将企业家精神归纳为36 个字:爱国敬业、遵纪守法、艰苦奋斗、创新发展、专注品质、追求卓越、履行责任、敢于担当、服务社会。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明确提出,要“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2020 年7 月21 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京主持召开企业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时,高度概括了弘扬企业家精神的五个方面:希望大家增强爱国情怀;希望大家勇于创新;希望大家诚信守法;希望大家承担社会责任;希望大家拓展国际视野。


摆脱计划经济束缚后的飞跃


我国的企业发展经历了计划经济体制、商品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三个阶段。

计划经济期间企业发展的历程是国家采取指令性计划,统一支配我国的有限资源,来保证国民经济的发展,简单的讲就是这个时期的企业发展是围绕着计划性生产来进行的,其本身没有独立性。

商品经济时期我国的企业发展开始走出了计划经济的色彩,企业有了部分自主权,简单的讲就是企业在完成部分计划生产后,能自主地进行其他生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建立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体系不断发展,各类市场主体蓬勃成长。到2019 年底,我国已有市场主体1.23 亿户,其中企业3858 万户,个体工商户8261 万户。这些市场主体是我国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就业机会的主要提供者、技术进步的主要推动者,在国家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020 年7 月21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京主持召开企业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要增强爱国情怀,把企业发展同国家繁荣、民族兴盛、人民幸福紧密结合在一起,主动为国担当、为国分忧,带领企业奋力拼搏、力争一流,实现质量更好、效益更高、竞争力更强、影响力更大的发展。要勇于创新,做创新发展的探索者、组织者、引领者,勇于推动生产组织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重视技术研发和人力资本投入,有效调动员工创造力,努力把企业打造成为强大的创新主体。要做诚信守法的表率,带动全社会道德素质和文明程度提升。要承担社会责任,努力稳定就业岗位,关心员工健康,同员工携手渡过难关。要拓展国际视野,立足中国,放眼世界,提高把握国际市场动向和需求特点的能力,提高把握国际规则能力,提高国际市场开拓能力,提高防范国际市场风险能力,带动企业在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中实现更好发展。

企业家是企业的领航者。进入新时代,我国发展面临重大机遇,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战胜风险挑战,走向新的辉煌,需要广大企业家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引领企业发挥更大作用、实现更大发展,推动我国经济破浪前行。


成功来源于民族和国家责任感



福耀玻璃的前身是创办于1976 年的福建福清市高山镇的一家乡镇企业——高山异形玻璃厂。1983 年4 月,曹德旺承包了这家连年亏损的小厂,当年就赚了20 多万元。

1985年,高山异形玻璃厂合资,曹德旺赚到人生第一桶金。“当时是通过购买上海耀华玻璃厂的旧设备图纸,完成设备安装和投产的。”

1987 年,曹德旺联合11个股东集资627 万元,在高山异形玻璃厂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外合资福耀玻璃有限公司。尔后,福耀玻璃不断引进新技术、新设备,从只能生产十多种规格产品的小厂,发展到能生产1 万多种规格产品的大公司,结束了中国汽车玻璃依赖进口的历史。

1991 年,福耀玻璃获准公开发行股票,成为国内首家上市民营企业,也是第一家同行业上市公司。

1996 年,由国际汽车玻璃龙头企业法国圣戈班投资1530 万美元,福耀投资1470万美元,双方合资成立万达汽车玻璃有限公司。3年的合作,让曹德旺受益匪浅。福耀的员工直接到法国圣戈班的生产一线接受再培训,在生产流程、设计思路、工艺路线上让福耀的员工见识了先进的蓝本并得到实践,还领略了圣戈班具有国际水准的管理模式和一些可取的理财理念,学会了怎样做一个典范的汽车玻璃供应商。

2003 年,“福耀玻璃”又进行了一次增发,募集资金5.8 亿元用于技术改造和产能扩建。目前,他是中国最大的汽车玻璃制造厂商,世界第六大汽车玻璃生产商。

“中国的希望在于中国人自己的觉悟。如果每个行业都有人执着地把自己的事业与国家联系起来,而执着于这项事业的人,不但能够成为自己这个行业的领袖,为自己与社会创造财富,而且有机会跻身于世界这个大舞台,为世界创造价值和财富。”曹德旺如是说。

“在我的企业家生涯中,最大的成就就是和我的员工们一起实现了‘为中国人做一片属于自己的汽车玻璃’,为汽车玻璃供应商树立了专业的典范。”“福耀”两个字凝聚了董事长曹德旺毕生的梦想,融会了许多传统的智慧、尊严与勇气。正如他所说:“我认为做人第一就是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在家里,为人子要尽人子之责,为人夫必须尽人夫之责,为人父要尽人父之责;在社会上,要尽公民之责,要有强烈的民族和国家意识,这样你才会成功。”


海尔:“砸”出一片新天地



海尔是全球大型家电第一品牌,1984 年创立于中国青岛,现任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是海尔的主要创始人。经过30 年创业创新,从一家资不抵债、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发展成为全球家电第一品牌。2011 年,海尔集团全球营业额实现1509亿元,品牌价值962.8 亿元,连续11 年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榜首。

海尔的创业路上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可以让人一窥它的发展秘诀。

砸冰箱

1985年,一位用户向海尔反映:工厂生产的电冰箱有质量问题。

张瑞敏突击检查了仓库,发现仓库中有缺陷的冰箱还有76 台!当时研究处理办法时,干部提出意见:作为福利处理给本厂的员工。张瑞敏却做出了有悖“常理”的决定:开一个全体员工的现场会,把76 台冰箱当众全部砸掉!而且,由生产这些冰箱的员工亲自来砸!

听闻此言,许多老工人当场就流泪了…… 要知道,那时候别说“毁”东西,企业就连开工资都十分困难!况且,在那个物资还紧缺的年代,别说正品,就是次品也要凭票购买的!如此“糟践”,大家“心疼”啊!当时,甚至连海尔的上级主管部门都难以接受。

结果,一柄大锤,伴随着那阵阵巨响,真正砸醒了海尔人的质量意识!从此,在家电行业,海尔人砸毁76 台有缺陷冰箱的故事就传开了!至于那把著名的大锤,已经收入国家历史博物馆。张瑞敏有着严格的产品质量意识,只有严格要求,企业才能朝着正规的方向迈进。

砸仓库

2008 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风暴开始了,但在中国市场,当时还没有蔓延到实体经济来,至少在家电市场还看不出这种迹象。尽管如此,当时的海尔正在张瑞敏的主导下进行一次非常重要的转型,从以企业为中心向以用户为中心转型,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

2008 年8 月28 日,海尔历史上又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这一天,张瑞敏再一次举起他那把“大锤”,这一次,他要砸的不是冰箱,而是仓库。

当张瑞敏及海尔决策层提出要取消DC 库(海尔在各工贸公司设立的物流仓库)的时候,整个市场的人员都炸锅了。市场人员直接说:这是不可能的,现在市场形势那么差,有仓库都未必能满足客户的需求,更别说取消仓库了。要是取消仓库的话,销售肯定要大幅下降。

张瑞敏和他的决策层顶住压力,做法是:卖不出去就停下来,停下来怎么办?停下来倒逼企业内部的体系。为了不让变革的成本影响到客户,海尔改变了自己的供应链流程,周下单、下周单,按单生产。虽然没有仓库了,但通过订单模式和流程的变革,海尔把货放在公路上,放在集装箱上,实现即需即供。

国庆节之后,金融危机明显波及到中国市场,市场零售大幅下滑,行业的库存大幅上升,而海尔的库存处理得恰到好处。

2014 年,海尔集团全球营业额2007 亿元。根据世界权威市场调查机构欧睿国际(Euromonitor)发布2014 年全球大型家用电器调查数据显示,海尔大型家电零售量第六次蝉联全球第一。2015 年1 月27 日,“BrandZ 最具价值中国品牌100 强”发布,海尔集团位居家电行业榜首。


选自《上海中学生报》“四史特刊”

责任编辑: 李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