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精神

爱岗敬业的劳模精神


劳模精神,是指“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动模范精神。

劳模精神迄今已有七十多年的历史。它孕育成长在革命战争时期,发展壮大于新中国成立初期,与时俱进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成千上万的劳模尽管所处时代不同、职业岗位各异,但他们用自己的劳动,在共和国的历史上写下了绚丽的篇章。正是以劳模为杰出代表的亿万劳动者的无私奉献和顽强拼搏,才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才有发生了翻天覆地巨大变化的今天。

随着社会的发展,劳模也由建国初期以苦干实干为主,转向今天的高科技、高知识等多成分并重发展。劳模精神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奋力开拓、争创一流、建功立业、改革创新、创造价值、与时俱进等成为领跑时代的新风向标。“以知识创造效益、以科技提升竞争力,实现个人价值、创造社会价值”成为劳模的价值追求,“知识型、创新型、技能型、管理型”成为当代劳模的鲜明特征。


劳模精神代代相传



劳模最早诞生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的公营企业和革命竞赛中,之后出现在抗日战争时期的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和各项建设中,解放战争时期又出现了大量的“支前劳模”和新解放城市中的“工业劳模”。

新中国成立后,1950 年9 月至1960 年6 月这10 年间,党和政府先后召开了四次大规模的全国性劳模和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评选产生了一万多名劳模和先进工作者。这些劳模身上体现出的是社会主义理想和爱国报恩的价值追求,其蕴含的劳模精神的内涵是“不畏困难、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无私奉献、刻苦钻研、勇于创新、不怕牺牲、团结协作、爱岗敬业、多做贡献”。这一时期的劳模主要来源于基层,一线产业工人是主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硬骨头精神和“老黄牛”形象是他们的真实写照。

从1977 年4 月至1979年12 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连续召开了五次全国性的劳模大会,陈景润、袁隆平、蒋筑英、邓稼先等知识分子和科研工作者的优秀代表成为劳模队伍的新成员,极大地鼓舞了知识分子和脑力劳动者的工作热情。

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劳模评选活动有了较大的变化,劳模队伍也在与时俱进,构成包括一线工人、农民工、公务员、教育工作者、在华外国人等多个社会群体,覆盖老中青各个年龄层次。

1995 年起,全国劳模大会开始固定化,每5 年召开一次。劳模队伍日益扩大,企业家、技术人员、航天英雄等数以万计的劳动模范以勤劳和智慧,不仅为共和国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更为亿万职工和广大劳动者树立了榜样。

重温劳动模范的故事,想想这些平凡人何以把不可能变为可能,心底就有“相信”,眼中便有光彩。

今天的我们,习惯了动动手指外卖送来,语音指挥机器人擦地。劳动离我们已经远了吗?并没有。产业结构变化、社会分工细化,不会改变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更多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也为劳动者、奋斗者实现人生出彩提供了广阔舞台。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不同时代的劳模,劳动的内涵在更新,劳模的标准在“进阶”,“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始终是不变的秘笈。


包起帆:好学创新的“抓斗大王”



追溯包起帆成才的轨迹,上海港白莲泾码头是这位杰出发明家扬帆起锚的起始点。由于“文革”,包起帆没能沿着“中学——大学——工作——出成果”的传统教育道路发展,而是在17 岁那年来到上海港,从一名普通的码头装卸工做起。也就是从这里,包起帆开始了他辉煌的人生事业。黄浦江江阔悠长,木材装卸工作却繁重危险,包起帆不怕劳累,一心想当个好工人。当时码头木材装卸方式是工人下舱,用钢丝绳捆绑木材后,再用吊机往上吊,这种粗放的作业方式险象环生,安全隐患不断。在刚工作一年多的时间里,包起帆亲眼目睹了3 名工人兄弟因木材装卸而工伤死亡的事故,于是大家谈木色变,把木材装卸称为“木老虎”。港口安全生产的严峻现实,使他下定了要制服“木老虎”的决心。他暗暗立下誓言:一定要把装卸工人从“木老虎”的魔咒下解放出来,消灭隐患,让人力装卸木材的历史在我们这一代手中结束。

1977 年,有着十年工龄的包起帆考进了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专攻起重运输机械专业。刚步入课堂,功课的难度大大超过了他的想象。因为要重新补学初中、高中的有关知识,他所付出的时间往往要比其他同学多上好几倍。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他埋头于灯下;每当朝阳东升,人们睡梦未尽之时,他已在阳台上自学外语。求学的包起帆一门心思就是要多学点本领,解决生产难题。为了争取零星时间,他把书掰成一本本小簿子,走到哪里学到哪里。

1981 年毕业后,包起帆从此在本职岗位上成为一颗“镙丝钉”,持续动脑筋、想办法,逐步走上了创新之路。30 多年来,他和他的同事们一起先后完成了130 多项技术创新项目,其中3 项获得国家发明奖,3 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43 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6 项获得巴黎、日内瓦、匹兹堡、布鲁塞尔、纽伦堡等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授权国家和国际专利49 项。包起帆把所得的发明奖、科技奖奖金,大部分都分给了同他合作的同志,自己得的那一部分全部送给因公致残的工友,连国务院发给他的特殊津贴,也都拿出来交给工会,补助最困难的职工。

长年累月潜心钻研,在创造性的劳动中,包起帆表现出一种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为事业献身的崇高品格,他在为社会贡献经济物质成果的同时,也体现了高尚的集体主义意识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感人至深,催人奋进。


徐虎:辛苦我一人,方便千万家


1975 年,徐虎从上海郊区农村来到城里,成为上海市普陀区中山北路房管所的一名水电修理工。1985 年6 月23 日,他在自己管辖的地区率先挂出3 只醒目的“夜间水电急修特约报修箱”,每天19 时准时开箱。在“挂箱服务”的10 多年中,徐虎从未失信于他的用户,累计开箱服务3700 多天,为居民解决夜间水电急修问题2100 多个,居民称他为“19 点钟的太阳”。。他凭着“辛苦我一人,方便千万家”的精神,谱写了一曲新时代的雷锋之歌,先后4 次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徐虎说,实际上我们每天的开门7 件事,都是在接受别人的服务。我们从事的工作,不管是什么,每个人都是直接、间接地为他人服务。21世纪是一个多元化的新世纪。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劳动被赋予了更广泛的含义。无论是体力型劳模,还是智力型劳模,无论是生产者还是创业者,无论是比表现还是比贡献,劳模的核心价值始终是不变的,这就是具有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多作奉献的道德感、责任感和荣誉感。希望在劳动无比光荣的氛围中,涌现出更多的具有时代鲜明特点的劳模,展示新世纪劳模全新的风采。


选自《上海中学生报》“四史特刊”

责任编辑: 李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