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

学生想要什么样的老师?这所小学孩子们的回答“亮了”

第一教育   袁曼舒   2020-12-14 09:46:49

世界上没有老师会怎样?

“学校将不复存在。”

“人类的智慧无法继承,人类的生活质量会降低!”

“世界没有了老师,人类的成就之塔就没有了基石!”

……

在筑桥实验小学近日举行的一堂儿童哲学课上,一场围绕着“老师”展开的讨论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老师有哪些作用?在你眼中,什么样的老师能发挥这些作用?一群四年级的孩子们在副校长郑腾飞博士的引导下,头脑风暴、畅所欲言,课堂上“金句“频出。

▲在近日举行的一堂儿童哲学课上,筑桥实验小学的孩子们在副校长郑腾飞引导下畅聊“老师”这一话题

像这样的思辨讨论在筑桥已经成为日常。学校儿童哲学课负责人汪波老师告诉我们,学校从三年级起开设儿童哲学课,课程必修,每周一节。实际上,从孩子们入学起,学校便通过发起亲子讨论等形式,将哲学思维向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逐渐渗透。

▲筑桥实验小学儿童哲学课负责人汪波介绍课程情况

儿童哲学课,怎么上、上点啥?

儿童哲学,即P4C(Philosophy for Children)由美国著名哲学家李普曼(Matthew Lipman)于20世纪70年代创立。他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教时,发现大学生的思维能力非常薄弱,于是开始研究思考教育的改善,主张思考技巧的培养和训练,应自从事思考活动的初期(幼儿期)开始。

谁说哲学讨论一定是严肃的?在教室里铺上柔软的地毯,孩子们与老师围坐在一起,左右都是自己的小伙伴,筑桥的儿童哲学课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开始了。“发言棒”(一朵小花)传到谁手里,谁就可以发言,不用举手抢答,不竞争、不比较。

▲铺上地毯,围坐一圈,筑桥的儿童哲学课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拉开序幕

▲发言棒(一朵小花)传到谁手里谁就可以发言,其他学生则用心倾听

筑桥的儿童哲学课揭下了哲学的“神秘面纱”,用孩子能听懂的语言探讨哲学问题,让孩子们学着有理有据地陈述观点,并用心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想法,感受多元化思考的魅力。

孩子们的讨论主题是丰富多样的。每堂课,老师都会给出一个“刺激物”——一则视频、一篇新闻、一个物件……孩子们的思辨讨论将围绕这个“刺激物”展开。

孩子们的脑海里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法。在汪波看来,有别于传统的知识传输,没有单一的教学目的、无法预估课堂走向,恰恰是儿童哲学课的魅力所在,老师也常常从孩子们身上得到启发。

在这节关于“老师”的儿童哲学课上,有学生提出“没有了老师,这世界也不会有很大不同。因为人类最早是从父母和大自然那儿学习的,并没有老师。”进而引发了一场关于“老师”定义的大讨论。

▲孩子们的想法天马行空,儿童哲学课的课堂上“金句”频出

“父母也是我们的老师。”“大自然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只要是传授智慧的都是老师。”孩子们在脑力激荡中,学着从更广义的角度来理解“教师”这一职业。

孩子们在课堂上“蹦出”的各种“金句”和超出想象的观点,让郑腾飞感到惊喜而不惊讶。由于从一年级开始,学校便着力培养孩子们的思辨能力,经过几年的训练,孩子们思维活跃是其一,更有不少孩子已经能够从历史和世界的宏观角度思考问题。

▲郑腾飞对孩子们活跃思维和深度思考惊喜而不惊讶

谁说哲学离我们的生活很远?筑桥相信,在孩子每天提出的无数问题中,总有几个问题可以成为哲学领域中的真问题。而当孩子提出问题并开始以自己的方式继续思考下去的时候,他就已经进入了哲学的境地。

孩子们心中的好老师什么样?

谈起为何要让孩子们聊一聊“老师”这回事,郑腾飞告诉我们,筑桥实验小学始终致力于培养具有“目标感”的孩子,希望能让孩子们在小学阶段就了解各种职业,而其中老师是孩子们最容易接触到的职业,便以此作为切入点。同时,恰逢招聘季,学校也希望了解孩子们对于老师有着怎样的期待。

Q:你认为老师有哪些作用?

A:传授智识;

      鼓励学生;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找到努力的方向;

      带领学生看到新的世界……

Q:什么样的老师可以发挥这些作用?

A:具备相应知识技能;

      拥有毫无保留传递智慧的“初心”;

      有耐心能包容学生犯错;

      热爱学生和学习;

      终身学习者……

谈起自己心目中的好老师是什么样的,“热爱”一词成为孩子们多次提及的关键词。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有不少孩子们提到希望老师是“严肃、严格”的。孩子们对事物的认知与理解有时比成年人想象的更成熟。

而就在前一天三年级的儿童哲学课上,孩子们拿起画笔描摹出了“好老师”画像,并分享了他们喜欢的老师都有什么样的特质:

▲三年级的孩子们笔下的“好老师”画像


温暖有趣,与我们有很多快乐的回忆;

课堂形式丰富多彩,管理集体有方法;

知识渊博,拓展很多课外知识;

教学有耐心,不让任何一个学生掉队;

温柔而坚定,包容学生犯错,也能严肃处理问题……

郑腾飞告诉我们,孩子们对好老师的期待与“筑桥标准” 不谋而合。

在她看来,一个好的老师首先要热爱“当老师”这件事,对成为一名智慧的传递者抱有极大的热忱,认为这件事能给自己带来极大的价值;

其次要热爱学习,是一名终身学习者,能够和孩子们一起不断地学习;

此外,老师本人是否有好奇心,是否是个有趣的人,是否享受和孩子们在一起,是否有创新精神,也很重要。

在筑桥做老师是种怎样的体验?

筑桥的教师群体十分多元,有留学归来的“海归”,有曾在企业任职多年的“前白领”,有做过独立设计师的……比起学术背景,筑桥更注重教师是否是个“有趣的灵魂”,是否有独特的人生经验并愿意和孩子们分享。

郑腾飞自己同样是“跨界”当老师的一个代表。本科毕业于北大化学系,博士毕业于MIT的她是个不折不扣的“理工科大牛”。当她的同学们从业于高校和科研机构时,她却来到筑桥实验小学,凭借自己的专业背景给孩子们上起了科学课、常识课。

我选择成为一名老师,最初的触动来自于我自己有了孩子,我开始思考要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我意识到我不希望让孩子接受和我一样的教育,我希望能够做出一些改变。

同时,MIT的精神也影响了我。MIT 鼓励每个学生去想一些“大问题”,然后从“小”的地方着手:我们可以做哪些事情,让这个世界更美好,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

▲从MIT博士到小学老师,因为热爱,郑腾飞将教育当作人生的意义所在

渐渐地,郑腾飞开始将做教育这件事当作自己人生的意义所在。“我在从事一份让我觉得此生无憾的工作,我觉得这个状态就对了。”反过来,她也常常问学生,有哪些事情你做了便觉得此生无憾了?

在郑腾飞看来,传统教育创造了一套在学校里可以运行的规则:学生如何被评价,学生应该如何努力,成长的路径是什么样的,每一步都被标注得很清晰。但是这个规则与真实的世界是完全割裂开的。

“很多人会发现大学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面对的很多问题其实没有唯一的正确答案,而人们却缺乏能够解决问题的必备技能。”

突破传统教育的桎梏,筑桥致力于让教育回归生活,让学习回归本质,培养有内驱力、目标感和行动力的学生。

内驱力

希望每个孩子毕业时都有特别旺盛的生命力,有特别强大的内在驱动力去奋斗亦或是体验人生,成为“眼里有光”的孩子。

目标感

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很清晰地认识到学习和努力并不单纯为了考大学,而要明白自己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行动力

希望筑桥的孩子不是一群光说不练的孩子,遇到问题第一反应是解决问题,而不是抱怨。去做问题解决者,而不仅是发声者。

于是,筑桥实验小学有了一系列指向培养学生品格、科学素养、美学素养等核心能力的课程:项目化学习、儿童哲学课、美学课、食育课、科学课、常识课等等。

▲郑腾飞分享在筑桥实验小学做老师的感受

教授这些课程的老师往往同时也同时教授其他学科。“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遇到的问题从来不是按学科划分的。我们特别鼓励老师‘跨界’,也鼓励不同学科的老师一起合作,通过项目式的学习带给孩子们全面的学习体验。”

学校还特别鼓励老师把自己身上的“标签”撕下来,去尝试做全新的自己。一位有着二十多年从教经验的语文老师来到筑桥,从零开始教授食育课程,入职时介绍自己是一名“有着二十多年经验的新老师”,令郑腾飞非常感动。

在筑桥,课程是学生校园生活的总和。孩子们在学校中的所有经历:所见、所听、所尝、所闻、所感,都是课程的一部分,包括校园的一草一木,午间的每一餐食,师生间的每一句对话等等。

在郑腾飞看来,老师能够“教”给孩子的东西其实并不多。“我们在做的事情,是拉着孩子的手去看一个新的世界,这个世界也许是客观存在的,也许是师生共同创造的。”

据了解,筑桥刚刚开启了新一轮招聘季。谈起“你期待什么样的老师加入筑桥”,郑腾飞无不动情地告诉我们:

如果你内心仍是个理想主义者;

如果相信用自己的力量可以让这个世界可以变得更好一些;

如果你喜欢孩子,并认同教育的价值;

如果你愿意躬身入局,不管脚底下多么泥泞;

如果你愿意拉着孩子的手重新经历成长,并享受这个过程……

欢迎加入筑桥!





责任编辑: 陆芸

优秀班主任的成长秘籍,请点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