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

走进高校实验室、“双导师”团队共同指导……松江这所百年名校主推学生提前完成高中大学衔接

第一教育   曹轶姗   2020-11-20 16:20:07

上海市松江二中创建于1904年,是上海市首批命名的13所实验性示范性高中之一。

1753年(清乾隆十八年),松江贤达兴办“云间书院”,此为学校发祥之端。1904年1月(清光绪三十年),《奏定学堂章程》正式公布,全国推行“新学”,“云间书院”更名为“松江府中学堂”。

始建于宋代的千年古城楼“云间第一楼”恢宏典雅,是元明清三代的松江府衙所在地标志之一,现为学校校门。相传,这里也是陆逊点将台旧址。

一百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确立了“百年树人,五育兼进,健全品格,张扬个性”的办学思想与“基础扎实,后劲充沛,自主发展”的培养目标,日渐成为教育界知名的“古城名校”。

悠久的历史传统积淀、不断涌动着的红色基因、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意识已然成为学校发展的“三驾马车”,时刻驱动着松江二中不断向前发展。

松江二中是上海市“一期课改”“二期课改”基地学校、上海市高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实验项目学校、上海市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行动研究项目第一轮、第二轮和第三轮参与学校。

面对新课程新教材的全面实施,这所百年老校又将进行怎样的实践呢?

开拓创新

两大实验项目发展学生创新素养

来到上海市松江二中,首先被学校大门的气势所震撼——门楼高大,黑瓦的双重檐歇山顶庄严肃穆,“云间第一楼”的匾额高高悬挂,门口的两只石狮威武雄壮。

走过门楼后的林荫路,向东转,就进入了松江二中的教学区。古朴的教学楼掩映在高大的银杏树后,午间时分,去吃饭的男孩子老远看见俞金飞校长就挥手喊着“老师好”,吃过饭的女孩子则在花园的池塘边或红砖墙的图书馆里看着书。

“松江二中有一百多年的历史,面对新课程新教材的全面实施,作为古城名校和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我们要在全面实施新课程新教材过程中努力培育和发展学生创新素养、拓展学生视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松江二中校长俞金飞告诉第一教育。

跨学科的E-SA-S课程

2020年10月,松江二中E-SA-S跨学科课程2019级东华大学项目组一行45人,走进东华大学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

齿科修复用复合材料是怎样合成的、神奇墨水——聚苯胺纳米纤维基柔性可控开关器件的制作原理是什么、神奇海绵——细菌纤维素纳米纤维海绵是如何止血的……

学生通过导师的讲解、助教的指导展开这些神奇的实验,充分运用高中所学知识,努力理解其中的科学原理,两个半小时的实验和课题研究让他们意犹未尽。

俞金飞告诉第一教育:“进入大学实验室,是我校《基于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E-SA-S课程建设》实践探索中的一部分。该课程将学生社团活动与研究型课程相整合,用长周期、跨学科、体验式的项目学习,促进研究型课程实施品质提升,在培养学生创新素养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跨学科E-SA-S课程是基于松江二中“培养具有良好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感,了解本土自然、人文、经济社会现状与问题,并能为优化本土自然、人文环境及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创新人才”的理念,根据学生所处的三类环境(Environment)问题(即自然、人文和社会环境)作为创新素养培育课程的载体,从科学(Science)和艺术(Art)两大视角入手,在发展学生创新素养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社会(Society)责任感而建构的一门跨学科课程。

E-SA-S课程

E(Environment)指环境

S(Science)指科学

A(Art)指艺术

S(Society)指社会

据俞金飞介绍,在松江二中,从高一一进校,学生就可以从多个领域的项目中,选择并参与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方向。

除了与东华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合作,还有与G60科创走廊高新企业合作的人工智能项目、和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合作的医学项目、四鳃鲈鱼项目等7个跨学科研究领域。

在为期两年的体验式课程中,除了每周两节课的时间,学生还利用双休日、寒暑假等,走出校园开展研究。

2020年11月,松江二中E-SA-S跨学科课程2019级府城文化项目组学生一行20余人,在指导教师管夕茂带领下,前往位于中山西路203号的松江布展示馆参观学习

来自企业、高校和医院的顶尖专家,也和学校项目老师一起,组成“双导师”团队共同指导学生。从2015年至今,参与学生达300人,学生在业界专家指导下的研究课题,有的已成功申请国家专利、在核心期刊发表文章,有的则在上海市明日科技之星等比赛中斩获佳绩。

2019年4月中国科学院院士、导弹总体设计专家刘宝镛,中国工程院院士、爆炸力学专家孙承纬,中国科学院院士、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家王恩多在“两院院士走进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系列活动”中,与松江二中学子面对面交流

“我校地处松江,不如市区学校资源丰富,因此我们更要利用好大学城资源、本地特色资源。”俞金飞说,“比如松江四鳃鲈鱼,曾被乾隆皇帝赞为‘江南第一名鱼’,我们2015年起就把它作为首个研究项目纳入学校的跨学科课程,带领学生从形态特征、生活环境、人工养殖、历史文化等角度,对这一松江特色物种开展研究。今年学生主要从艺术视角对松江四腮鲈鱼进行再创作,通过各色文创产品宣传推广松江鲈鱼文化,呼吁人们保护环境,提升学生对本土的责任感。”

“再比如与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合作,学生能够参与到新冠病毒、肿瘤细胞的研究之中。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课程,能够提早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为高中进入大学做衔接。学生如果从十六七岁就能够进入实验室、接触医学研究,这对他们的一生都可能产生重要的影响,也许二十、三十年后,他们就能成为医学界的权威。”俞金飞说。

2019年9月,松江二中师生参加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市民开放日”活动

据了解,学校会通过专门设计的项目学习手册,记录和评价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包括活动体验、计划、每一次记录、开题、中期汇报、结题等,过程记录中不仅有自我评价、小组互评,还有校内外双导师的共同评价。在项目开始前,学校对学生创新素养的初评,两年的项目学习后再次进行测评。

目前,E-SA-S课程项目成果已入选《创·生——上海课改30年区校实践成果荟萃》,发表于《上海科技报》等,在市、区均产生了良好的影响。E-SA-S课程已固化为学校特色课程之一。通过课程,学生的好奇心、冒险心、想象力、挑战性等方面均有所提升。 

指向创新素养的数学“单元统整”教学模式

数学教学要发展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最终使学生在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和实践应用方面得到提升与发展。指向创新素养的数学新课程新教材教学,通过单元统整设计与教学,关注学习内容的完整性,关注学生系统思维水平的提升,关注情境性、活动性、生成性,增加学生的体验,通过合作学习养成交流、质疑和思考的习惯,发展学生主动建构与问题解决的能力,提升学生创新素养。

据俞金飞介绍,“单元统整”是从“单元内、单元与单元间、单元与其它学科间”这三个方面加以“统整”。

“单元内统整”有助于将单元知识形成一个合理的体系,有利于单元中思想方法的理解与运用。

“单元间统整”对学生高中数学知识观的形成和良好认知方式的构建有积极作用。

“单元与其它学科间统整”增添了数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架起了数学与其他学科间的桥梁,帮助学生灵活运用多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单元统整设计与教学,根据国家课程标准以及新教材,将高中数学内容划分成几个大单元,从单元教学目标、单元教学安排、单元教学内容、单元教学实施和单元教学评价等维度进行单元统整设计。

例如函数大单元可以拆分为函数基本性质和基本函数、数列和导数三个小单元。对于函数基本性质和基本函数,再将其划分为多个小单元。在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小单元中进行单元内的实践研究,形成范式,让学生在其余的小单元中自主学习。在函数单元的实践与教学中检验已有经验并优化,形成更合理的教学模式,将其应用于数列、导数的教学实践中。最后,通过数学建模解决实际问题或开展跨学科项目化学习,培养学生实践和应用能力。

通过单元教学前后测、课堂视频分析及学生项目化学习成果等综合考察学生通过学习创新素养方面的发展情况,对学生创新素养进行评价。

此外,松江二中积极推进创新实验室建设,开设科学素养课程、责任教育课程,根据课程结构整体框架,对上海市课程方案进行校本化处理,尽可能提升学校课程的多样化和选择性,助推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发展,更好落实培养目标。

近两年,松江二中有5位学生被清华北大录取,成为清华大学2019年、2020年生源中学。由谢希德题词,成立二十多年的“探索之星”学生社团,在各类大赛等项目中取得了累累硕果,每年有近百人获奖。

考取清华大学的2019届毕业生蔡月婷在树人院前留影

历史传承

“云间书院”的百年跨越

1733年(乾隆十八年),松江知府朱霖、蔡长沄率众捐建书院,沿用明正德年间“云间书院”之名,此为上海市松江二中的发祥之端。

1904年(乾隆三十年),松江贤达将“云间书院”更名为“松江府中学堂”。1927年,学校先后更名为“江苏省立松江中学”“江苏省立松江女子中学”。松江女中曾两次(1937年、1948年)被民国政府教育部指定为全国优良中学。

1959年,松江县划归上海市管辖,学校正式更名为“上海市松江县第二中学”、简称“松江二中”,当年即入选上海市首批重点中学。1998年松江撤县建区、学校始以“上海市松江二中”为名,仍为上海市重点中学。2004年6月,学校被评为首批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

建校115年来,学校为国家、社会培育了无数优秀人才:丰子恺、郎静山、陆维钊、王季思、徐震堮、施蛰存、钱端升、赵祖康、朱雯、袁见齐、孙俊人、程十发、桑桐、杨纪琬、杨纪珂、张可南、嵇汝运、草婴、叶可明、符淙斌、李君如等名家辈出,星汉灿烂。


赵祖康

校园建筑成就云间神韵

松江二中的校门有一个闻名遐迩的名号:云间第一楼。相传这是三国时陆逊的点将台,史载初建于宋代,元明清时为华亭府松江府的府署门楼,乾隆年间为云间书院入门,后为松江府中学堂之标志性建筑。

20世纪30年代初,县长金庆章募款重修此楼,立横额“云间第一楼”,又竖《重修云间第一楼记》石碑。旧时松江城内房屋以两层居多,而此楼高而突出,堪称松江城中第一高楼,松江古称“云间”,故称之为“云间第一楼”。

“云间第一楼”在抗战期间被日军破坏,仅存残架,后又毁于1951年台风,仅剩楼的残砖碎瓦和台基。为迎接21世纪的到来,于20世纪末按旧制于原址重建,并在2007年入选上海市十大校园美景。

树人院是松江二中的另一标志性建筑,绿荫环抱中的树人院古朴而静谧。树人院始建于1934年,以其宽敞明亮的教室、阅览室、教师办公室等完整的设施配备成为当时省松女中主要的教学活动场所。

匾额题字出自陆维钊老师之手,他根据校歌中“百年树人”的含义,书就了“树人院”三个大字。

不幸的是,抗战期间松江陷落,日寇占此楼作为指挥部,毁其匾额,现匾额为根据照片重制。

除云间第一楼、树人院之外,不得不提的是集成堂。集成堂,取义一为“集腋成裘”之意;取义二为“集大成”之意。“集成堂”是举行各项活动最多、使用频率最高的场所。恳亲会在这里召开,学生的作品展、成绩汇报在这里举办,丰子恺的艺术演讲在这里举行,陆维钊、王福泉的国乐都在这里展演。

校园建筑与校园生活有着一种诗意的连接。这些建筑,连同古朴大气之五一楼、五四楼和六一楼,书香幽韵之红楼,同心耕耘之一德院,声播晨空之水塔钟楼,永记师恩之思源楼:连同“玉骨冰肌未肯枯”的银杏树,波光艳影的小花园,连接着松江二中的历史文脉,勾勒出历史与现代交织的光影画卷。

那三个不得不说的年代

1927年,江学珠年仅26岁,就被委任为松江女中的首任校长。当时松江为乡下小镇,镇上的优秀女生都到上海市区求学。彼时学校条件极差,既无校舍设备又缺少师资生源,江学珠毫不气馁,穷且益坚,响亮地提出:“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算不得一乐,得天下庸才而教之使其成为英才,这才是大乐!“






她精心筹划,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建立阵容强大的师资队伍,邀请了丰子恺、郎静山、陆维钊、王季思等名家来省松女中执教。1930年开设摄影课,开创我国摄影教育先河。


江学珠亲自制定了“公、忠、勇、智”四字校训,校歌的歌词“天赋人权,百年树人,原来平等,努力前程”“五育兼进,社会中坚”“振我女界,巩我国基”等句铿锵有力,唱响了学校的教育理想和办学追求。

江学珠校长长先后担任江苏省立松江女子中学和台北第一女子中学等校校长,办学成绩卓著,在她的努力下松江女中曾两次被民国教育部指定为全国优良中学。

谈及新中国成立后的校史,绝不可不提及乔友超的名字。乔友超,松江二中数学特级教师,松江二中数学教研组组长、副教导,曾任松江县副县长。

乔友超

1957年乔友超被评为松江县优秀教师,1960年被评为上海市文教战线先进工作者,同年出席全国文教战线群英会,受到周恩来、朱德、陈毅等党中央领导的接见。两次获得上海市劳动模范称号,担任上海市数学学会理事、上海市中学数学教学研究会理事,曾任上海市第四、五、七、八、九届人大代表。

从1957年起,乔友超担任了25年的松江二中数学教研组组长,同组老师对他的评价是“处处以身作则,事事举重若轻”。


乔友超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教学,把教研组建设成落实教学工作、开展教学研究以及提高教师思想觉悟和业务水平的重要基地。当时的松江二中涌现出很多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并形成了以教研组长、副组长到备课组长的核心精英教学团队。

这一系列举措终于使松江二中的数学教学进入了鼎盛时期。1959年1960年两届高考松江二中数学在上海市高居榜首。当时《文汇报》发表专文报道松江二中的数学教学成果,乔友超也因此赴京出席全国文教战线群英会。

改革开放后,松江二中再度进入发展高峰,成为上海市首批命名的实验性示范性高中,也是上海市最早的13所重点中学之一。近年来,松江二中从学校实际出发,锐意创新、勇于转型、追求特色多样的姿态,逐渐形成了“对标一流、追求卓越”的崭新发展思路,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俞金飞在校工作三十多年,亲历了学校的发展,“我校的办学水平稳步提高、教师队伍充满活力、学生素养不断提升,建设为学生创新素养培育提供更广阔时空的学校课程,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松江二中将谱写出高亢嘹亮的云间教育新曲。”


责任编辑: 陆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