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

从“茶馆式教学”到“新茶馆式育人”,这所百年名校正书写教改新篇……

第一教育   袁曼舒   2020-11-19 13:57:32

育才中学创办于1901年,是一所享誉沪上乃至全国的历史名校。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和上海历次确定重点中学,育才中学都位列其中。

育才中学尤其以教育改革闻名。老校长段力佩领导的三次教改,对整个中国基础教育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从20世纪60年代关注如何“教”的“十六字经验”,到80年代关注如何改进“学”的“八字教学法”,再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关注学生全面自主发展的“‘三自’教育理念”。

段力佩领导下的育才,作出了符合育人规律的三次探索。今天的育才,又在书写怎样的新篇章呢?

开拓创新:“新茶馆育人模式 ”,书写百年名校育人新篇

走进育才中学位于嘉定马陆的校园,第一感受是“大”:270亩的校园里,独栋图书馆、大会堂、标准足球场、恒温游泳池等设施一应俱全。

育才中学大会堂

第二感受是“静”:远离市区的喧嚣,这里只听得见鸟语虫鸣,非常适合静心求学。

校园一角

第三感受是“充满野趣”:校园里小河静静流淌,一侧是智能温室大棚,另一侧是占地30亩的菜园。校长曹斌告诉小编,这是学校为开展自然教育和劳动教育,因地制宜,专门开辟的场所。

学校智能温室大棚

自2019年6月接手育才中学起,曹斌便在这片安静又充满生机的教育沃土上,思考和探索着百年育才的育人新路径。

育才中学现任校长曹斌

面对学校深厚的历史与教改传统,曹斌首先确定了基本工作思路:

传承段老教改经验,

深化学程模块实践研究,

发扬育才人“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

用实际行动回答老百姓对更美好教育的期盼。

一年多来,结合对校史和学校现状的分析,曹斌提出“新茶馆育人模式”行动研究,作为学校现阶段的重要推进项目。

20世纪70年代,段力佩老校长通过长期课堂调研,提炼出了以“读读、议议、练练、讲讲”的“八字教学法”为核心的有领导的“茶馆式教学法”。

从此,课堂不再是老师的“一言堂”,学生的分组式互动讨论,为课堂注入了生机,让老师教得更有效率,学生学得更有趣味。

在党中央提出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新形势下,“新茶馆育人模式”在传承段老教改精髓的基础上,将“育人”作为核心和突破口。

想象一下,茶馆是什么样的?在这里,人们可以坐在一起天南地北地畅聊,在一定道德准则的约束下张扬自己的个性。

在曹斌看来,“育人”既要强调学生个性化发展,也要注重公共精神的培育。“在具备公共精神、遵守公共规则的前提下,实现个性的最大发展,是育才要追求的目标。”

新茶馆育人模式,就是将公共精神培育与个性化发展相结合的育人模式探究。在这方面,育才已经有了一系列具体做法:

开设“力佩讲坛”:拓宽视野、陶冶情操

育才按照教育部有关规定合理安排高中三年各学科课程,注重课程设置的均衡性和学科学习的可持续性。必修课程开足开齐,选择性必修课和选修课实行免修与学分制管理相结合

同时,作为课程的补充,学校在原有“院士专家讲座”和“真知育才讲座”的基础上,开设“力佩讲坛”,每2周一次,邀请院士、专家、教授、名师、校友、家长和社会知名人士前来讲座。

例如,学校曾请上海市名师、特级教师李强来讲“古诗词·我们的生活”,旁征博引地带领学生从日常生活到国家政治,再回归到语文学科,经历了一场思维的飞跃。

“力佩讲坛”现场

讲坛主题注重与主流媒体报道、国家大政方针等结合,引导学生从国际大环境的角度思考,能够辩证地看问题。疫情期间,学校还开展了心理健康、居家抗疫方面的线上讲座。

“力佩讲坛”的创设,帮助学生拓宽了视野,丰富素养,陶冶情操,树立文化自信,同时提升了校园学术气息和文化氛围。

“力佩班”:因材施教加强资优生培养

育才在原有实验班的基础上,每个年级设一个“力佩班”。创设的目的,一是为了纪念段老,二是为了探索资优生培养路径和策略,三是为了探索“双新”背景下教育改革实施的策略和方法。

“力佩班”的课程设置,从学生实际出发,做到因材施教、精准施策。既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又不忘公共精神的培育;既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更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既重视学生的核心素养,也不忘学生的特长发展。

学校组织“力佩班”学生参加相关竞赛、北大清华等名校夏(冬)令营活动,引导学生在必修课学习的基础上,选修竞赛类课程,为三年后的强基计划和综合招生做准备。

学校出台了《上海市育才中学学科竞赛辅导管理办法》,组建学科竞赛教师辅导团队,进一步激发教师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满足较高层次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需求。

学校还开展了多次研究型课程的培训活动,从中孵化一批优秀课题,还在高考后对参加综招面试的部分学生进行了一对一培训,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面试技巧,从而为学生参加大学的自主招生和综评录取创造有利条件。

个性化学程2.0:突破物理空间的走班制

在课程实施方面,学校继续完善走班教学制度,实行“个性化学程2.0版”。

语文、数学、英语学科尝试分层走班;体育、艺术学科按学生选修专项走班;“加三”选考学科、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根据学生选修情况编班开展走班教学。

在后疫情时代和线上、线下混融的背景下,育才的走班教学还突破了物理空间,向线上虚拟空间拓展。

例如,多位老师会根据同一段学习内容制作相应的课程材料发布在网上。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由选择听哪位老师的课,配套的课后练习也有所不同。

老师们还会通过网络发布预习任务。有些内容课前可以自学解决的,通过线上布置,教师个别化答疑辅导解决,尽量不占用课堂时间;有一定难度、必须在课上集体授课或研讨解决的,安排在线下课堂上解决。

五育并举:育人的“功夫在诗外”

育才始终强调要用实际行动回答人民群众对美好教育的期盼。

“美好教育”是什么样的?在曹斌看来,美好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考上一个好大学,或找一个好工作。从更深层次来讲,是实现学生更自由、更快乐的学习,更健康、更阳光的成长。

学校特别重视劳动教育。宿舍卫生要求全由学生自己搞,考评则由学生会的“自治自理团”负责。“自治自理团”的成员由学生竞选上岗,另外还负责学校早锻炼、下午跑操、升旗仪式、教室卫生的考评。

学校的菜园随时向学生们敞开大门。每个班负责一块地,种什么自己决定。松土、播种、浇水都由学生完成。到了收获季,学生们摘下亲手栽培的红薯、萝卜、大蒜等蔬果送给老师或卖给食堂,又或是带回家给父母。长期化、序列化的劳动体验,让孩子们经历了农作物生命成长的全过程,也收获了耕耘的乐趣。

学校也特别重视体育,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培养1-2项终身喜爱的运动项目,同时结识终身参与该项运动的伙伴”。沙滩排球场、足球场、网球场、溜冰场、瑜伽馆……丰富的场馆设施为学生的体锻和兴趣爱好发展提供了平台。


室内体育馆

校体育场

在曹斌看来,教育要留下烙印。“去掉分数后,再来看教育真正留下的是什么。”

学校正进一步探索育人评价方法的变革,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学分认定办法,强化对学生爱国情怀、遵纪守法、创新思维、身心健康、审美能力、劳动实践等方面的评价,完善学生成长记录与综合素质评价,并将其作为“新茶馆育人模式”行动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

时间的河流,静静淌过百年育才的校园,“新茶馆育人模式”韵味悠长。兼具个性与公共精神的新一代育才学子,正在这片教育沃土上茁壮成长……

段力佩老校长的雕像静静矗立在校园一角

历史传承:闻名全国的三次育才教改

育才中学由英籍犹太人埃丽斯·嘉道理于1901年1月创办,最初名为育才书社。早期以“中英并包、汉英兼采”的办学特色享誉沪上,后改名为育才公学、育才中学,“育才”二字,始终不变。

育才中学创办人:埃丽斯·嘉道理

育才中学创立于1912年

1950年3月,段力佩出任育才校长,与育才结缘近半个世纪。1954年,育才成为全国确定的首批194所重点中学之一。1959年,上海确定23所市重点中学,育才位列其中。

“超级校长”段力佩

位于山海关路的育才中学老校舍

“十六字经验”

20世纪60年代初,随着经济领域的“调整、整顿和提高”,教育领域恢复了“以教学为主”。但是师生负担过重的问题随之出现,育才也难以避免。

“为什么老师辛辛苦苦讲了45分钟,学生还是听不懂呢?”“为什么放学后,学生还不能到操场上去玩呢?”“为什么教师回家还要抱着一大堆作业本呢?”

带着这些疑问,段力佩领导育才教改,逐渐总结出“紧扣教材,边讲边练,新旧联系,因材施教”十六字经验。

具体来说,就是让老师在课堂上少讲一些,促使学生多读多练一些,做到读练结合,因材施教要注意以旧导新、以新带旧;还要注意:虽然要少讲,但要明白通达、通俗易懂。

通过改革,学生们的课后负担减轻了,成绩不降反升,学生的文体活动、社会活动也更好地开展起来,学生有了全方位的成长和进步。

“八字教学法”

20世纪70年代末,片面追求升学率、学生负担过重的情况再度出现。当时招生按地段分配生源,育才中学招收的是武定街道和苏州河附近的学生,基础较差。

段力佩认识到:要抓教学,首先要抓读书,各门学科、各个年级都要培养读书习惯。要求学生一要能把课文读通;二要初步领会课文内容、弄懂含义。

试验期间,段力佩发现学生阅读时经常与前后左右的同学交头接耳讨论。于是提出了“议议”的教学方法,把前后两个座位上的学生组成读议小组,每个小组按好、中、差不同程度搭配组合。

读书时教师要指导怎么读,讨论时教师要引导。此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通过练习来加深理解并得到巩固,只不过教师不能占用所有的时间。

经过一年多的教学实践,段力佩归纳出“读读、议议、练练、讲讲”的“八字教学法”。由于教师的作用很关键,段力佩还将“八字教学法”命名为有领导的“茶馆式教学法”。

教育家刘佛年在1982年曾撰文说:“有人认为‘读读、议议、练练、讲讲’是一套上课的程式,就像从前的‘五步教学法’‘上课的五个环节’等等一样。段校长说他不是这样想。一个单元、一节课的教学的方式、方法从来不可能有刻板的、千篇一律的程式。但不管用什么方式方法,都要努力启发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能力。”

“三自”教育理念

“八字教学法”是建立在读议小组的基础上,也是建立在学生自觉学习、自我管理之上。20世纪80年代,段力佩进一步丰富教改内涵,提出“自治自理、自学自创、自觉体锻”,作为育才中学的育人目标。

为了让学生们在“自治自理”中得到锻炼和成长,学校在班级工作上放开手脚,还通过学代会、团代会、少代会等组织,让学生做学校的主人,轮流值日。

同学们在日常学习的“读读”“议议”中,一边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交流学习心得,一边还会对教材本身产生新的看法甚至提出质疑,走向“自学自创”。

为培养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1980年9月起,学校就实行每班六节体育课,正式列入课表,连毕业班也不例外,这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

段力佩老校长领导的三次教改,实现了育才中学的三次飞跃,也让育才中学由上海名校成为全国名校,成为引领中小学教学改革的一面旗帜。

育才中学,虽历经百年风雨,始终不改其名,不改作育英才的目标。可以说,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育才中学具有典型意义,它的成长道路折射出中国现代中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历程,是中国探索教育现代化之路的绚丽缩影。


责任编辑: 陆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