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

人人做课题,这所学校将研究型课程开成必修课……

第一教育     2020-11-18 16:22:52

1947年,上海绅士李启贤、柴子飞等十余人在七宝镇创办了一所农业中等职业教育性质的学校,命名为上海市立七宝农业职业学校。

同年9月,七宝镇诞生了由沈维桢先生担任校长的南洋模范中学七宝分校。后几经易名,至1956年8月,两校合并,成立了新的七宝中学,由此揭开了七宝中学发展的崭新篇章。

1961年,学校被确立为上海市重点中学。1997年学校搬迁至闵行区农南路22号新校址,成为上海市首批11所现代化寄宿制高中之一。

1996年,仇忠海校长提出了“全面发展,人文见长”的办学理念。2005年,学校被市教委命名为首批“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同年成立“七宝中学教育集团”。

多年来,学校坚持科学发展和特色发展,注重办学质量和内涵提升,形成了“以德育为核心,人文与科技相结合,身心智协调发展”的育人模式。

历史传承

率先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求索之路

2005年,在复旦大学的一个大会场里,“促进世界公平贸易沪港青年论坛”正在进行。

论坛上,七宝中学一个研究型学习小组发表了《“沉重的棉花”——棉花不公平贸易调查报告》。这份报告后被论坛评为一等奖。

《沉重的棉花》是学校研究性课题小组的一项社会实践调查研究报告。课题小组的师生在暑假期间远赴河南等地调查棉花的“贸易不公平”问题。

他们顶着烈日、冒着酷暑,走访省、区农业厅和棉林公司等机构,并深入与农村和棉农近距离接触。他们白天观察、体验棉农的生活状况和棉花种植与销售的实际情况,晚上整理资料、记录行程、写下感想……

这次课题研究,让同学们对于棉农这一弱势群体的生存处境有了深刻的认识,不仅增加了他们对国情的了解,更激发了他们作为一个中国公民应具有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懂得要用自己的责任担当来感恩社会。

早在1998年,七宝中学便在全国率先开展研究性学习。当时正值上海启动试点“二期课改”前后,很多学校对研究型课程这种看似与考试科目无关的课程的认识还处于懵懂状态。

七宝中学时任校长仇忠海在德国考察后受到国外学校专门设置主题课程的启发,在全国率先以必修课形式开设了一门称为“开放性思维训练主题活动课”的研究型课程,以“文艺与人生、人与自然、上海的今天和明天、走向社会”为核心内容,被教育部推荐为全国研究型学习的四大模式之一。

七宝中学在全国率先开展研究性学习

这种有异于传统学科教育的跨学科综合课程,内容丰富、形式活泼,学习方式与真实世界密切联系,一经推出就受到师生广泛喜爱,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和潜能。

2005年前后,七宝中学自筹经费,与高校合作,建成了19个创新实验室,并成立“学生科学研究院”和“学子人文书院”,配套开发了校本课程,包括重在培养科学素养的“大理通识课程”系列和重在培养人文素养的“大文通识课程”系列。

2010年,七宝中学借助成为“上海市高中生创新素养培育”项目实验校的契机,对已开发的200多门拓展型、研究型课程进行梳理和重整,构建了一个包含人文类和科技类两大系列且逐层进阶的金字塔结构的校本课程体系,每周五下午3节课,面向全体学生,自主选课走班,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七宝中学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收获新知、感悟成长

因为有精彩纷呈的拓展型研究型课程的存在,每周五的下午对七宝中学学生成为了一个令人期待的美好约定。

开拓创新

建研究型高中 育创新型人才

如果一个校长对高中办学的目标定位仅仅局限于高考,那么开展拓展型研究型课程就放不开手脚,就不会提供充足的课时保障。只有真正认识到拓展型研究型课程对学生成长、能力培养的必要性,是基础型课程所不能替代的,才可能有研究性学习的蓬勃开展。

正如七宝中学校长朱越所说:“‘研究’在育人方面有着独特的功能与价值,七宝中学创建研究型高中是把培育全面发展的、有责任心与使命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未来创新型人才作为育人目标。办研究型高中的核心仍然是指向育人,学校把‘研究’作为育人的重要载体,让‘研究’成为全体师生的一种基本习惯与生活方式,学生研究性地‘学’和教师研究性地‘教’成为一种常态。”

2015年新年伊始,学校正式提出创建“研究型高中”的办学目标,希望通过5-8年的努力,学校能够成为一所具有深厚人文底蕴、浓厚研究氛围、鲜明创新特色,引领国内高中发展,达到国际水准的一流研究型高中。

“十三五”伊始,学校动员全体干部和教师,在专家的指导下制定了具体的研究型高中创建规划,学校把“人文·研究·创新”作为研究型高中创建的主题词,借助上海市市级项目“研究型高中创建的实践研究”,对研究型高中的办学实践做系统化顶层设计,为研究型高中建设提供了明晰的规划蓝图。

优化课程结构,构建“金字塔”校本研究型课程体系

从踏进七宝中学校门那一天起,学生们就知道一条不成文的校规——人人做课题。

学校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要参加研究性学习并至少完成一项研究课题,并为学生配备指导老师。

课程是育人的核心载体。七宝中学在关注“学习认知、实践体验、研究创新”的基础上,遵循“普及、提高、深化”课程开发原则,对早期开发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和拓展型课程进行重构整合。

学校借助于“学生科学院”和“学子人文书院”中的数理、生化、地空以及创意写作、艺术鉴赏、领导力等创新平台,构建了一个包含“研究积淀期、研究拓展期、研究创新期”且逐层递进的“金字塔”校本研究型课程体系,满足了学生研究与创新实践的校本课程需求。

学子人文书院开馆仪式

此外,学校还开发与构建了德育与公民系列课程、人文教育课程、感恩教育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校园主题节日课程、生涯导航教育课程,为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学生浓厚人文情怀和强烈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提供重要课程保证。

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转型,构建研究型课堂教学范式

课堂是学校教育落地的主阵地。让教师“研究性地教”和学生“研究性地学”成为课堂常态,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转型,是研究型高中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

自2012年底开始,学校以“基于学科特点的高中研究型课堂教学实践研究”项目为抓手,把构建“研究型课堂”作为全校教学改革项目予以整体推进。

学校每个学期都会开展“聚焦核心素养,打造研究型课堂”为主题的校本研修活动,在“研究型课堂”教学探索中鼓励教师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营造积极的思维状态和宽松的课堂氛围,注重引导学生敏锐地提出问题、系统地分析问题,灵活地探索和研究解决问题,构建了“创设情境,生成问题;引导研究,解决问题;学以致用,巩固深化”的研究型课堂一般教学范式。

学校还研制出《七宝中学研究型课堂教学评价量表》,促进了教师研究性地“教”和课堂教学的转型,让“教师研究性地教学”和“学生研究性地学习”真正扎根落地,让研究真正成为师生的一种工作和学习习惯。

创新校园文化节日内涵,构建研究型校园文化

让“以研究为先导,在研究中创新”的共同价值观成为学校的一种文化,是研究型高中校园文化建设的努力方向。从2005年开始,学校制度化地设立八大校园主题文化节(体育节、狂欢节、感恩节、爱生节、读书节、班主任节、科技节、艺术节)。

每年三月末的周五是七宝中学的狂欢节,当天的校园热闹非凡:迎风飘动的彩旗,五彩缤纷的气球,充满青春活力的健身操表演,“秀出自我”的才艺展示,化妆游行、社团展示……身着风采各异的服装、手持各种道具而又绽开笑容的师生们在这里尽情狂欢!

热闹非凡的学校狂欢节

学校以“创意·创造·创新”作为校园节日活动创新设计的原则,通过学生自主设计与创意、组织参与和实践,增加每一个节日活动中“研究”的元素与韵味,凸显学生对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培养,使校园节日成为有助提升学生综合创新能力与素养的校园文化平台。

此外,本着“营造校园研究与学术氛围,助推师生研究与创新发展”的宗旨,学校把每年第四季度作为学校的“学术季”,期间会举办面向学生的“跟着学长做研究”的项目化学习研究成果展示及面向教师的市区级教学研讨展示等学术论坛。

这些丰富多彩的学术活动,营造了浓郁的学习与研究氛围,提升了七中师生的研究意识、精神境界、人文素养和综合研究创新能力,促进了七宝中学研究型校园文化新生态的形成。

在七宝中学校长朱越看来,研究型高中的创建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参考借鉴,需要在高中教育变革创新中耐心探索并总结。

目前,七宝中学的全体师生正以饱满的热情,在“全面发展,人文见长”办学理念和“平民本色,精英气质”育人目标的引领下,立足“人文·研究·创新”教育生态场的构建,不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研究素养和创新能力,为实现研究型高中的办学目标而不懈努力,砥砺前行。


责任编辑: 陆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