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

静安第一中心小学:“培育新一代”的“精品教育”的经典范本

文汇报     2020-09-22 16:35:42







1930年,著名爱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创办了上海市静安区第一中心小学,为百姓提供了求学的机会。

办学立基。在90年的办学征程中,经历风风雨雨的洗礼,学校一直以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为理念,致力于办成传承陈鹤琴教育思想又有时代特点的优质学校,为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探索不息。

改革争先。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展的“二期课改”攻坚中,学校作为实验校,创造了“轻负担,高质量”的教学特色,为“二期课改”的全面铺开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这正是对陈鹤琴“活教育”思想的开拓创新。

育人为重。早在1997年,学校就开始提出和实践“小公民教育”,并一以贯之坚持至今。“小公民教育”经历了“摸清现实问题、梳理培养目标、形成课程框架、开发实施课程”四个阶段,产生了阶段性成果,尤其是厘清了“小公民教育”的培养目标,即“六要并举、六会共生”;形成了横向贯通“五指课程+”,纵向跨越五个年级而设计的“现代小公民十项素养体验课程”和“现代小公民全学科活动”,搭建了一横一纵的“小公民教育”课程框架;开发设计“现代小公民十项素养体验课程”和“现代小公民全学科活动”,建立了“内化于心、外显于行”体验式的课程实施路径。

而“现代小公民教育”则是“小公民教育”的提升,是“一切为儿童”的“活的教育”的生动实践,也是“培育新一代”的“精品教育”的经典范本,更是学校“创新办学”的突出特色。

“现代小公民教育”自实施以来持续受到社会各界关注。曾赴京向团中央汇报此项实践,并多次接受团中央、团市委的实地视察。“全学科活动”第二季由上海市教委组织面向全市项目学校展示,得到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官网、英国广播公司等全世界61家媒体报道。出版相关研究成果著作四本,国内外千余名教育学者、同行来学习、借鉴和推广这一经验成果,并应用于多所学校。

可以说,“现代小公民教育”,为学校找到了学生成长谱,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为学生成长谱“定义”:“公民教育”的树人立意

办学需要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学校从时代需求出发,对小学生成长特质作了理性的分析,提出了以学生为本,以立德树人为己任的培育方略。

“现代小公民教育”的定位

“现代”,意为基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发展状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小公民”定位于正在成长中的小学生,与成人式的公民教育有区别,与以公民课程学习为主要内容、缺少清晰育人目标和整体设计的一般教育也区分开来。这样的 “教育”,更有其特定的内容和方式,是一种适合的教育。

“六要”“六会”的聚焦

学校基于历史传统和优势,结合小学教育的使命,提出了“小公民教育”的校本化培养目标,并通过个性化的表达方式进行展现,即倡导“六要”,强化“六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现代小公民,并成为“小公民教育”追求的基本价值。

学校提出“六要”并举,主要是指以下六个方面小公民的基本素养,这些素养主要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思维方式:(1)要好奇——对世界充满兴趣;(2)要梦想——对未来充满向往;(3)要合群——对集体充满热爱;(4)要感恩——对师长充满感情;(5)要关爱——对他人充满爱心;(6)要自信——对自己充满信心。“六要”并举,旨在实践导路。

学校提出“六会”共生,主要是指以下六个方面小公民的基本素养,这些素养主要关注学生的外在世界和行为方式:(1)会健体——养成健康运动习惯;(2)会生存——培养自理自护能力;(3)会发现——具有科学探索精神;(4)会欣赏——培育艺术人文修养;(5)会表达——提升阅读思考水平;(6)会合作——形成协作互助意识。“六会”共生,旨在目标导向。

学校“现代小公民教育”的实践研究持续了20多年,从关注未来社会对人的要求到关注培养怎样的人,再到如何培养合格小公民,针对实践中的真问题,不断摸索前行。在理念的传承和实践的探索中,逐步架构起清晰而有特色的“现代小公民教育”完整系统。

为学生成熟图“定投”:“公民教育”的课程立足

育人需要解决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学校着力打造与“现代小公民学院”相配套的课程体系、学生活动与评价方式、硬件支持等,使“小公民教育”得到保障。

“五指课程+”课程体系夯实基础

学校设立了现代小公民学院下的五大中心:小公民传媒中心、健康中心、艺术中心、科创中心、自治中心。这五个中心与学校的“五指课程+”一一对应,既有分科更体现学科的综合,从而构筑了完善的学校“现代小公民教育”课程实施路径。

课程作为教育的核心构成,是实现学校育人目标的基本渠道。从“活教育”理念出发,融合现代公民教育的价值追求,学校整合三类课程,着力打造出以“培养现代小公民”为宗旨的“五指课程+”课程体系。

“五指课程+”是传承陈鹤琴提出的“五指活动”而来的,具体包括健康课程、社会课程、科学课程、艺术课程、阅读课程,涵盖了国家课程和学校开发的近80门可供学生选择的校本课程,“五指课程+”经历了1.0版到7.0版不断升级,育人价值得到了充分体现。

“纵向贯通”和“横向融合”打开通路

围绕公民教育的课程建设要求,学校依据“纵向贯通”和“横向融合”的发展思路,设计开展基础型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和拓展型、探究型课程的校本开发,推进三类课程的“纵向贯通”。研究三类课程的不同目标和需求,拓展型、探究型教研组和学校精品课程各项目组主要从“横向融合”的角度研究学科知识的互通、融合和综合运用,设计实施多学科、跨学科的校本课程。如:《我眼中的三国》文科综合课程融合了语文、信息、音乐、美术等多学科内容,让学生在主题探究的活动中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小公民&大世界》融合了语数外音体美等多门学科,以世界和平为主题,开发了《世界体育》《世界经济》《世界组织》《典与磁和世界的发展》《世界美术》《世界文学》《World Citizen Program》一个系列的课程。

学校还开发了指向未来小公民培养的《生涯规划》校本课程,针对一年级学习准备期的《3,2,1,start》幼小衔接课程和针对五年级毕业班学生开设的《未来,为我而来》小初衔接课程。

由此,学校建立了五指课程+“一横一纵”推进模式,“一横”是将学校健康课程、社会课程、科学课程、艺术课程、阅读课程等五类课程横向成块,“一纵”是指贯通一到五年级,全方位融合。

为学生成功路“定局”:“公民教育”的活动立行

成为“现代小公民”重在体验实践。学校将陈鹤琴的育人理念渗透于学校的课程与活动之中,设计了“2+1”的实施路径,即两项综合活动+一个学生组织。两项综合活动,即以校级层面为起点实施的小公民系列全学科活动,以年级层面为起点实施的现代小公民素养体验式活动。一个学生组织,即在少先队组织引领下的小公民自治委员会。小公民教育“2+1”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以此为学生公民素养的养成,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小公民系列全学科活动情系“中国心”

学校以陈鹤琴提出的“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作为同心圆,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将原先各学科的分科活动,整合为培育现代小公民素养的全学科活动;其次,以“中国的小公民→世界的小公民、现代的小公民→未来的小公民”为主线,贯穿小学学习的五年;此外,还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个人层面的准则,渗透融合于小公民全学科活动设计之中。突出四个“全”,即全学科育人、全项目设计、全方位推进、全过程体验。

“中国小公民活动”着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国家认同;“世界小公民活动”则凸显国际理解,进而明确社会责任,通过责任担当,体现学生的社会参与。“现代小公民活动”围绕现代社会需要学生学会学习和健康生活,实现自主发展来设计;“未来小公民活动”立足于未来社会对人才的素养要求来设计。2014年,学校举行了小公民全学科第一季《中国印象》活动,相关的课程方案也被收入到市教研室出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案例汇编之中。2015年,学校举行了小公民全学科第二季《最炫民族风》活动,全世界61家媒体做了相关的报道。2017年学校举行了小公民全学科第三季《You and me@The World》活动,融中国情怀和世界眼光于一体。

小公民全学科活动在形式上充满创意,在内容上与时俱进,既有顶层设计,又有主线贯穿;既分年度推进,又承前启后;既有内隐的课程,又有外显的活动,产生了明显的实践效果,它对提升学生的小公民意识、培养学生的小公民素养起到了切实的积极促进作用。

“十项体验式活动”扣住“能力链”

为了让小公民教育通过更加宽广的平台、更加接地气的方式得以落实,学校还创造性地设计另一项综合活动——“现代小公民素养十项体验式活动”,十项体验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成长需要密切相关,具体包括:安全小卫士、合作小拍档、健康小专家、生活小主人、创意小达人、热心小义工、环保小先锋、自律小标兵、法治小管家、网络小能手。在实践中,学校通过“现代小公民素养十项体验式活动”的整体实施,带动课程、教学、管理和评价的全方位改革,为培养学生公民素养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服务。教师通过开发“现代小公民素养十项体验式活动”,加深对教育根本目的的认识,从而带动教育行为的自觉改善。学生通过参与“现代小公民素养十项体验式活动”,初步养成现代公民的基本素养,成为全面发展且个性鲜明的现代小公民。


精彩实录

“一幢楼”引发的业绩:捧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学校坐落市中心繁华地段。就在这寸土寸金的校园里,一幢“现代小公民楼”显得特别耀眼而庄重。

诞生于1996年的“小公民楼”,从一开始就被赋予了教育的元素和社会的基因,两者融合构成“公民教育”的内涵和框架,设计及运营的主要特点是规划系统化、育人无痕化和学习体验化,旨在根据真实社会构成的小社会,开展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

“小公民楼”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升级迭代,2014年9月进行了再一次整体设计规划,焕然一新,更名为“现代小公民楼”。顶层设计系统化:一楼“健康中心”,有学分超市、心语心苑、米其林餐厅、消防体验馆等活动场地。二楼“科创中心”,有探索地带、宇宙星空、生命探索、创客工坊、人工智能等活动场所。三楼“艺术中心”,有童心画苑、墨趣雅韵、4C空间等活动场所。

校长张敏说:“上个世纪90年代‘小公民楼’,突出社会化体验,包括小银行、小超市、小报社、小医院等社会模拟场馆的设计和使用,凸显‘学与用’的统一。2013年—2020年‘现代小公民楼’2.0版的升级,凸显现代小公民‘六要六会’素养的培育,通过小公民传媒中心、健康中心、艺术中心、科创中心、自治中心等五大中心的构建,与社会发展与时俱进。2020年9月起,‘现代小公民楼’3.0版的设计和建设指向未来学校对公民素养的早期培养,极富挑战性。”

一幢“现代小公民楼”引发连锁教育反应和迭加效应,成就了“公民教育”,学校《“中国小公民教育”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分获2017年上海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18年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

第三只眼

“成长谱”的追寻

■苏军

名校总有名处。对静安区第一中心小学而言,90年,是时间与空间携手的存在,而“小公民教育”则是办学质性与科学相伴的结晶。

“小公民教育”,浓缩了 “活的教育”的精华,凝聚了“精品教育”的睿智,展现了 “优质教育”的魅力。在所有赞誉中,学生 “成长谱”的有所破题,肯定是一种重大的建树。

“成长谱”,对学校教育而言,是至关重要的,这不是简单的权宜之计,而是复杂的动感方略。教育要精准,办学要精细,育人要精神,研究学生必须到点、到位、到家。没谱的教育是盲目的,没魂的教育是可怕的,没根的教育是短视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成长谱”的形成、成熟、成功,就是教育的成势、办学的成效、育人的成果。

“小公民教育” 可谓 “成长谱”的精华版,值得嚼味、寻味、回味。

感言

“现代小公民教育”建树学生未来

■张敏

教育是育人的事业。要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必须选择“道”的正确、“路”的康庄、“术”的科学,走出一片新天地。

静安区第一中心小学的“现代小公民教育”,与其说是学校的办学品牌,倒不如说是育人的科学探索。

研究学生,研究学生面对的未来世界;研究教育,研究教育遇到的不确定性,掌握教育规律是必须的,就是要找学生的“成长谱”,寻学校的“办学经”。

好在陈鹤琴的“活教育”为我们明示、指路、供方;静安“精品教育”为我们壮胆、增智、长技,使我们站在前人的高点,立足现实的基点,走向创新的起点。

“现代小公民教育”,以培育学生公民素养为核心使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学生养成现代公民意识、形成现代公民人格、适应现代公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公民教育”是学校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形成的一大品牌,是我们独特的办学基因,更是办学之魂。传承与创新“小公民教育”,构建与打造“现代小公民”课程,为的是擦亮这一“老字号”办学品牌,使学校与时代同步发展。

这些年,我们遵循强化顶层设计的课改思路,以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为前提,依靠全校教师的智慧、家长团队的参与和全体学生的投入,积极探索与实践,边实践边研究边反思,不断丰富课程的内容,拓展课程的空间,提升课程的品质,打造出具有一中心鲜明特色的“现代小公民”课程体系。这样的探索使我们有着更为明晰的办学思路,相信这一基于探索实践的研究,会让一中心的教育展现出独特的办学魅力和绚烂的发展色彩。

着眼于未来,我们将进一步聚焦上海基础教育转型发展的需要,从课程、教学、文化和校园建设等多角度入手进一步丰富现代小公民教育的实施路径,更充分地挖掘这一特色品牌的育人价值,让现代小公民教育成为学校持久的教育名片,成为学校师生内心共同的信念和追求,使全体学生具有美好的未来。(作者为特级校长、正高级教师、上海市静安区第一中心小学校长)

相关链接

学校荣誉一览(部分)

全国优秀少先队集体

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上海市文明单位

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状

上海市少先队工作示范校

上海市红旗大队

上海市艺术教育特色学校

上海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

上海市无线电特色教育学校

上海市中小学行为规范示范校

上海市家庭教育示范校

上海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

上海市安全文明校园

上海市中小学卫生工作先进单位

上海市级优秀教师专业发展学校




责任编辑: 陆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