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
马耳他教师阿佐帕迪在当地中学创立“中国角”,把中国文化带到课堂上——

“做文明互鉴的促进者和人民友好的传承者”

中国教育报   韩晓萌 通讯员 孙怡   2023-10-19 13:50:02

去年暑假,马耳他圣玛格丽特中学“中国角”师生致信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表达对中国文化的喜爱,引用《礼记》“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积极评价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不久之后,他们就收到了习近平主席的回信。信中说,“希望‘中国角’越办越好,欢迎师生们来华交流学习”,“希望更多马耳他师生和青少年积极参与中马人文交流,做文明互鉴的促进者和人民友好的传承者”。这让圣玛格丽特中学的师生激动不已。“中国角”的创办者阿佐帕迪更是高兴得像个孩子一样,他说:“我非常兴奋,不敢相信能收到习近平主席的回复,我将终生珍藏这封信。”

阿佐帕迪是马耳他一名中学教师,从孩童时代就十分喜欢中国和中国文化。他在自己任教的学校里创立了“中国角”,传递他对中国文化的热爱。10多年来,“中国角”在当地的名气越来越大。“不论对圣玛格丽特中学还是马耳他教育界,‘中国角’都是一个伟大的项目。”马耳他一名教育官员这样评价。

“我从小就热爱中国和中国文化”

阿佐帕迪说:“小时候,我的奶奶经常给我读《马可·波罗游记》,书中描写的神秘且令人震撼的东方文明深深吸引了我,尤其是中国的故事和发明。”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为了知道中国到底什么样,阿佐帕迪曾6次前往中国旅行。每一次旅行,他都有新的收获。他说:“亲眼所见的中国比游记里更让我着迷。”

2010年第一次中国之行,阿佐帕迪花了18天时间从北京一路南下,游览上海、苏州、桂林和香港等地。正是这次旅行让他萌生了把中国文化分享给学生的想法。

2013年第二次中国之行后,阿佐帕迪觉得自己非常有必要学习中文,于是报名参加了马耳他大学孔子学院的中文社会班课程。作为该课程的第一批学员,这位自称“终生的中文学习者”给老师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孔子学院中方院长纪能文用“真诚、细致、认真”来形容阿佐帕迪,“这个既是同行又是学生的特殊学员,酷爱收集中国的老照片,经常在课后拿着各种各样的老照片问我很多问题”。

对于阿佐帕迪来说,学习中文最具挑战性也最有意思的部分是汉字。研究中国的发明时,看到熟悉的汉字他总是兴奋不已,所以他花了很多时间来练习如何正确地书写汉字。在“中国角”课堂上介绍中国文化时,他也会把相关汉字教给学生。有一次,他要给学生介绍青花瓷,但“瓷”并不是中文课堂上的常用字,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他提前一周就开始练习,一笔一画写了很多遍。

阿佐帕迪说:“我很高兴地说,我学了7年中文,曾两次在中文考试中获得第一名,每年都会参加孔子学院举办的演讲比赛。”2018年,中国与马耳他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阿佐帕迪在演讲比赛中说道:“我完全赞同共建‘一带一路’的理念,因为它将不同的国家和文化融合在一起,这也正是我创办‘中国角’的主要目标之一。”

“传播中国文化是我终生的使命”

“当一名教师心中有某种热爱时,他就会努力地与学生分享。”2010年,阿佐帕迪在他任教的马耳他圣玛格丽特中学创办了“中国角”。10多年来,阿佐帕迪带着学生学习和研究中国文化,内容涉及中国陶瓷、青铜器、造纸术、丝织工艺等传统文化以及中国高铁、机器人、传感技术等当代科技成就。他还经常举办各类中国文化讲座,内容包括中医药、茶艺、书法、武术等。许多学生从这些学习研究项目和中国文化讲座中受益匪浅,报名参加“中国角”的马耳他学生越来越多。

学生阿克塞尔基·马萨很喜欢中国茶,她说:“茉莉花茶很香,也非常好喝,我想品尝更多的中国茶。”特里斯·西奥马则被中国的梳子震惊了,“没想到一把小小的梳子有那么多的文化意义,竟然还可以作为结婚礼物送给新娘子”。阿佐帕迪认为,“中国角”给这些马耳他青少年搭建了一座文化的桥梁,他相信,这有助于培养学生成为两国文化的使者。

创办一个持续讲述中国故事的“中国角”并不容易。阿佐帕迪不想将他的“中国角”设定为学校图书馆陈列中文书籍的小边柜,而是要将其打造为一个持续进行研究的学习角。于是他想到了蒙台梭利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精神。作为一名科学教师,阿佐帕迪一直尝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科学名词,例如讲到“元素”和“化合物”,他会邀请学生到“中国角”欣赏青花瓷,然后告诉他们,蓝色实际上是一种叫作“钴”的元素,在烧制过程中与氧气发生反应,变成了一种化合物——氧化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欣赏了美丽精致的中国青花瓷,也学习了化学知识。寓教于乐、融学于趣,通过各种有趣的教学设计,马耳他的学生对中国这个历史悠久、成就丰硕的国家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办好“中国角”,需要大量的展示样本作为教学用具。阿佐帕迪找遍了马耳他的商店和互联网平台,自费采购了一些物件,比如木制的中国装饰盒、景泰蓝瓷鸟等,但远远不能满足教学需求。于是,他主动联系了中国驻马耳他大使馆、马耳他中国文化中心、马耳他大学孔子学院、中国援马耳他医疗队等中方机构,希望得到各方帮助。在这些中方机构的大力支持下,笔墨纸砚、丝绸瓷器、风筝纸扇、茶叶茶具、建筑模型等源源不断地被送到“中国角”,师生在学习研究的时候不再只是借助视频和照片,而是可以亲眼看到、亲手摸到这些物品,进而感知中国的“温度”。

10多年来,阿佐帕迪一直致力于向马耳他学生介绍中国文化、科学和技术。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自己到大批学生,从学生到他们的家庭,更多马耳他家庭和民众逐渐了解了中国文化。他说:“传播中国文化是我终生的使命。”

“通过交流互鉴深化两国友谊”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不仅促进了中国和马耳他的经贸合作,还为两国之间的人文交流提供了更多平台和机会。今年暑假,阿佐帕迪带着10多名学生来到中国,参加了“2023中外青年文化交流营”。在活动开幕式上,他说:“这对马耳他学生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机会,他们可以亲自体会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我们愿意像习近平主席希望的那样,积极参与中马人文交流,做文明互鉴的促进者和人民友好的传承者。”

10多天的行程里,他们先是参观了北京的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长城,又去山东参观了孔庙、孔林和孔府,体验了书法描红、拓印,品赏了古琴演奏,观看了文艺演出,最后乘飞机前往四川成都,参观了杜甫草堂、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和四川博物院等。

这次交流活动,让马耳他学生对中国文化有了新的认识。回到马耳他后,学生们兴高采烈地与老师和家人分享在中国的所见所闻。艾萨克·迪亚科诺对山东尼山的大型实景演出惊叹不已,他说:“《金声玉振》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和马耳他的音乐表演完全不一样,这是我看过最棒的演出。”谢兹里克·普萨拉被故宫博物院的雄伟壮丽及其丰富的馆藏深深地吸引了,直呼“大开眼界”。加布里埃拉·特林则对成都的美食和都江堰的美景念念不忘,希望将来有一天能再回到那里。

“希望通过交流互鉴进一步深化两国友谊。”这是阿佐帕迪一直坚持的信念。2017年10月,圣玛格丽特中学在马耳他公立中学中首次开设了汉语课程。如今,越来越多的马耳他年轻人开始学习汉语。阿佐帕迪观察到,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年来,在马耳他这个地中海小岛国上,越来越多的民众知道了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携手构建更加紧密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在阿佐帕迪影响下,越来越多的马耳他学生愿意为两国“民心相通”作出贡献。15岁的艾梅·布杰贾是向习近平主席致信的学生之一。她说,“中国角”帮助学生了解了美丽的中国,愿为深化马耳他和中国之间的友谊付出更多行动,让两国友谊代代相传。

责任编辑: 陆芸

优秀班主任的成长秘籍,请点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