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
一些大学生服务意愿较强,但存在专业性受限等短板——

如何让大学生志愿服务更有成效

中国教育报   阿妮尔   2023-12-05 18:41:14

      下基层、进社区、去乡村……当下,许多大学生满怀热情地参与各领域的志愿服务,用智慧与汗水彰显青年担当,在实践中收获成长。然而,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志愿者群体流动性强、社会经验较少,学生持续参与志愿服务的意愿和能从事工作的专业性相对受限等。志愿服务是高校实践育人的重要一环,如何让大学生志愿服务更有成效?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有些学生热情高但难坚持

“我喜欢在服务中磨炼自己。从大一开始,我一直参与志愿服务。”南京艺术学院大四学生葛玥告诉记者,当志愿者可以满足她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让她在完成学业之余收获更多满足感。

近年来,高校大力推进实践育人,逐步完善校级、学院级志愿服务组织设置和人员配备,越来越多大学生投身各类志愿服务。“切忌将志愿服务功利化,培育勇于担当的志愿精神,让学生真正有所收获才是重点。”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提醒。

“学生一批批来,都很有热情,但能连着来的就不多了,有时工作衔接不顺畅,反而越忙越乱。”山东省某乡村志愿服务站负责人说,能长期参与同一服务项目的大学生志愿者非常难得,他们有时需要花更多时间引导志愿者熟悉工作环境和内容。

内蒙古师范大学设有志愿服务总队,也有数名累计服务超千小时的志愿“达人”,但该校团委青年发展部教师孟伟东仍觉得还有很多事要做:“在提升学生持续服务的热情和服务质效上,我们还能做更多。”

让学生自愿参与进来

志愿服务是大学生接触社会、参与实践的重要方式,也是学校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要切实营造浓厚的志愿服务氛围,弘扬志愿精神,让学生自主自愿参与进来。”熊丙奇表示。

“完成第二课堂所需学时后,多数同学还会继续参与志愿服务。”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辅导员蔡行楷说。策划对接并组织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时,学校充分尊重学生的项目选择,并格外注重引导学生奉献互助,在积极向上的体验中养成乐于助人的品格。

此外,将志愿服务与学生所学专业结合起来,形成可持续、有成长的品牌项目,以个人发展激励提升志愿服务获得感,是不少高校正在探索的路径。

“义务维修是理论学习的拓展与实践能力的锻炼。”南京工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学生罗启甜已经参与了3年义务维修电脑的志愿服务,她觉得与专业相关的志愿服务经历对开启职业生涯意义非凡。

罗启甜所在实践团的辅导员佟京达在学生时代也曾经是一名志愿者。“依托所学帮助他人解决问题,学生有了参与志愿服务的内生动力。”佟京达说。他还带领学生团队开发“e志愿数据管理平台”,每次参与志愿服务都能使用这套系统记录数据,学院志愿服务管理效率显著提升的同时,学生志愿服务参与率也升至100%。

提供必要的培训与指导

学生有充沛的志愿服务热情,如何为他们的无私奉献提供坚实保障?

2022年底,共青团中央发布《高校共青团青年志愿服务工作指引(2022年版)》,为高校列出“任务清单”,提出到2023年底,全国高校基本建成组织健全、队伍精干、项目丰富、制度完善、保障有力、文化浓厚的青年志愿服务工作体系。

“从学校到各学院,都有专人负责统筹学生志愿服务情况,在各时段组织学生参与服务。”孟伟东说。目前,学生在内蒙古自治区内参与的实习项目都可以通过在线系统登记,学校也会配合接受服务的单位做好学生岗前培训。

“学生可以通过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参与中小学延时服务、植物园讲解等活动,同一项目可实现志愿者间‘以老带新’。”蔡行楷介绍,学院在精选志愿项目的基础上始终与服务对象密切配合,为学生提供岗前培训、服务保障、成效转化等,让学生的“高热情”转化为服务的“高质效”。

“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服务过程中做实实在在的事,坚决规避形式主义。”熊丙奇强调,志愿服务本就是体现人性美的自然之举,在建设长效机制的过程中,学校及相关部门应充分尊重学生自主选择,有针对性地给予专业指导和保障,更关注志愿服务本身,让学生切身感受参与志愿服务的意义,也让服务对象切实感受到大学生志愿者的热情担当。

责任编辑: 陆芸

2023年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人文行走网上学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