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

假如中国大学都退出世界大学排名,会发生什么……

上观新闻   徐瑞哲   2023-08-07 13:29:58

每年招考季,总有关于排名的话题。考生们、家长们在讨论自己或别人报考的大学,甚至已考进的大学,哪个学校更好?还有就业季,用人单位在招录中也考虑毕业生“生源”,论高校谁比谁好?这个暑假,针对我国千余所专科层次院校,高等教育专业评价机构也首次以十大类别发布“中国高职院校排名”。

在这样的思维方式和评价方式下,也有一些高校尤其是“双一流”名校,站出来大胆说“不”。据报道,从南京大学、兰州大学到中国人民大学等,他们从去年开始相继宣布退出世界大学排名,甚至拒绝向排名机构提供相关数据。

那么,若“逆向思维”一下,假如所有中国大学都退出世界大学排名,或者几大世界大学排名系统中都排除中国大学,会发生什么呢?偏信则暗,兼听则明,不妨辩证看待。

名次仍在,实质表态

以“去排名”的南京大学为例,记者查看信源发现,南京大学新闻网援引媒体报道称:南大校方在一份文件中表示,在《南京大学“十四五”规划》和《南京大学“双一流”建设高校整体建设方案》编制中,学校发展和学科建设均不再使用国际排名作为重要建设目标。

以今年暑期发布的2024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为例,我国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8校依次排在这份榜单的前200名内。其中南京大学并没有“退榜”,排名在第141位,在中国大陆排位第7。

在向另一大排名机构求证中,这家连续发布世界排名20年的高等研究机构表示,与南京大学等校一直保持信息沟通,校方没有从官方渠道明确发布不参加排名或退出排名的消息,也未“缺席”已有的各大排名。

可以说,“退榜”的提法不如“淡化”更为贴切,其更多的是表明对国际排名的态度和立场,至少在事实上还未产生什么明显变化,因此中国高校从国际上集体“退群”的事似乎不太会发生。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也表示,客观上说,这3所大学宣布“退出”,只是表明对大学排行榜的态度,即办学不能被排行榜绑架。“不能机械地认为,进入了世界大学排行榜前多少名,就建成了世界一流大学。”

不要自大,也不菲薄

冷静看淡,这态度是对的。世界上并不存在绝对权威的大学排行榜,对待国际同行的排名,有时就如对待学习生涯中某一次期末或期中考试:排名高了,不要自大;排名低了,不必菲薄。

根据新的2024年QS世界大学排名,北大排名全球第17位,清华排名全球第25位,浙大、复旦、交大基本都处于前50的方阵内。总体上,中国(大陆)高校有71所高校上榜,榜上有名的大学数量位列全球第三,仅次于美国的199所和英国的91所。

其实,去年泰晤士高等教育发布的2023年世界大学排行榜中,更是有7所中国(大陆)高校进入世界大学排名百强,比今年的QS还多2所。熊丙奇认为,看待我国大学在世界大学排行榜中的“亮眼”表现,需要有理性务实的态度。“我们当然有理由为这些高校得到国际认可而欣慰,但是,排行榜指标并非办学标准,高等教育也不是‘排位竞赛’。”

大学排名与许多教育、科技领域排名,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性质和取向。长期以来,国内高校都相当重视学术研究,且强调教师发表论文的数量与发表论文的期刊档次。“国内高校在国际排行榜上的表现一路走高,并不令人感到意外。”但显然,这绝非大学建设内涵的全部。熊丙奇也直言,“对大学来说,如果过于在意大学排行榜的排名高低,也容易走进发展误区。”值得注意的是,南京大学有关文件也提及:“清理以论文数量、国际排名为参考的评价标准。”

不唯排名,新建标准

对高等学府的评价,难免量化;而量化之后,又不免排名。当今社会,从择校到选人,确实需要“尺子”。比如人才引进政策,包括英国、荷兰、日本、美国等国,也设定毕业院校的国际排名作为“门槛”,有时国际排名前50或100名的高校毕业生才具有加分乃至引进资格。在中国,地方人才落户、考公务员等政策,也用到国际上的大学排名进行参照。

但是,“尺子”不能是唯一,不能只靠一把尺子把每所大学都办成“哈佛”。西交利物浦大学教授谢波分析认为,拿传播较广的几大机构排名来说,QS世界大学排名中,学术领域的同行评价占比高达40%;软科排名相对更注重学校教师的科研情况,如获诺贝尔奖或菲尔兹奖等的教师数量;泰晤士排名的参考指标中,则教学、研究、论文引用三项权重最高,占比均为30%;US News美国综合大学排名的主要评估指标中,权重最高的是声誉部分。

立足中国大地,办出中国特色,破除“唯排名”现象乃大势所趋。谢波表示,紧接着的一个问题就是:在淡化排名后,高校发展又该如何确立科学有效的衡量标准?他直言,今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超过千万,大学培养人才的任务尤其艰巨,大学评价体系也应该以育人效果作为最主要、最重要的评价指标。

“当然,大学淡化国际排名,不能只靠大学自身,同样离不开教育主管部门的力量。”这位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管理者表示,后者有必要联合其他职能部门,探索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大学评价体系,进而建立面向全社会的教育评价体系。

责任编辑: 陆芸

优秀班主任的成长秘籍,请点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