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

让乡村教师有奔头、有劲头

——代表委员热议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中国教育报   林焕新   2023-03-10 13:46:41

乡村教师是推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石,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在教育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大背景下,如何打造更多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乡村强师?多位代表委员对此建言献策。

补好短板——

专项计划补充大批乡村教师

“近年来,国家持续推进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特岗计划,实施‘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银龄讲学计划’等帮扶措施,为我国农村补充了大批优质教师,中西部地区的乡村教育因此受益巨大。”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周口市东新区许湾乡希望小学校长李灵说。

许多代表委员也有相似的感受。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临沂北城小学校长张淑琴对一个场景印象颇深。“几年前我调研过一所学校,开座谈会时看到学校里大多是老教师,少数年轻的都是代课教师。今年再去调研时,教师大多是充满活力的青年人。”张淑琴说。

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曾是深度贫困地区。近年来,党中央对这类地区的教育高度重视,给予了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极大支持。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教师培训中心副主任、临夏开放大学副校长董彩云告诉记者,如今当地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公务员平均水平,教师的工作劲头更足了。

“但也要看到,教师数量不足等问题依然存在。”董彩云说,一些学校没配齐配足专任教师,一名教师承担多门学科教学任务的现象较为普遍,一些乡村学校教师队伍不稳定等问题较为突出。

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文屏镇中心小学校长甄兰芳调研发现:“一个乡镇有11所小学,却连一名专职音乐教师都没有。”甄兰芳建议,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师资配备新标准,解决农村小规模学校师生配比不合理的问题;继续加强中西部农村中小学音体美专职教师配备;在培养环节增设师范班,在本地招收定向生,毕业后服务家乡教育,增强队伍稳定性。

乡村振兴——

农村现代化离不开乡村教育发展

乡村教师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这与乡村振兴的国策密不可分。

在全国人大代表、扬州大学校长丁建宁看来,一方面,乡村教师队伍的规模、结构与质态决定着乡村教育的质量,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先导性、内源性力量;另一方面,乡村教师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参与者,在乡村社会治理、现代科技推广、乡土文化传承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如何让乡村教师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代表委员将“提升综合素质”作为关键。

“农村现代化离不开乡村教育的发展,而乡村教师的素养直接决定了乡村教育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全国政协委员、福建省漳州市实验小学党委书记兰臻扎根乡村教育35年,她表示,近年来教育数字化为推动教育优质均衡打下坚实基础,接下来要开辟连接城乡的教研信息“高速路”,让各种好课、高标准专业培训在网络高速路上“奔驰”,让乡村教师与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同行。

同样为乡村教师发展奔走呼吁的还有全国人大代表、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邵志豪。自2016年起,东北师大附中开始实施“深耕计划”,邵志豪带领学校骨干教师开展对口帮扶,已覆盖10个省区20个县。

邵志豪认为,乡村教师发展的一大瓶颈是缺少同伴资源,即缺少成长共同体。“要不断提升乡村教师素质水平,为他们提供资源共享的平台,让他们可以通过网络获得更多所需资源。要建立以县域为单位的专业成长共同体,让乡村教师不再是无援的‘孤岛’,而是可以‘抱团’共同成长的团队。”邵志豪说。

对于以高质量教育赋能乡村振兴,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程建平感到责任重大。他表示,要通过多种教育帮扶形式打通区域人才发展的“神经末梢”,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更要注重实现从“输血”到“造血”,从“扶智”到“提质”的双重转向。

丁建宁认为,乡村教师在乡村振兴中有三重身份。一是引领者。乡村教师应当为社会培育一批有乡土情怀、有志于投身乡村振兴的人才。要通过教育提高村民文化水平和技术水平,助力农业现代化发展。二是建设者。要重塑乡村教师“新乡贤”定位,推动以教育为核心的创新要素辐射到基层管理、经济发展、科技服务等社会治理环节,助力乡村治理良性发展。三是倡导者。要引导乡村教师开发本土教育资源,深化教育对象对乡村发展的认识,激发其对乡风文明的价值认同,强化其投身乡村振兴的自觉。

强化保障——

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在乡村长期从教

代表委员纷纷表示,在乡村振兴的宏伟事业里,要让乡村教师有奔头、有劲头。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第二中学校长庹庆明说:“要出‘硬核实招’,从提高待遇、解决实际生活困难等方面给予乡村教师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尊严感和幸福感,还要改革教师队伍评价体系,从思想、价值、需求、质量、制度5个方面明确评价导向,为建设有素质、有能力、有情怀的高质量乡村教师队伍指明方向。”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志勇在针对县域高中的调研中发现,县教育局局长、高中校长和教师认为提高教师待遇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最有效举措的比例分别达68.4%、77.1%和86.6%。因此,张志勇建议,提高中西部地区新入职县中教师待遇保障水平,为中西部地区县中新进教师设立为期3至5年的生活补贴,按照中央和省级政府出台的保障性住房进校园政策,支持教师周转住房建设。

“最偏远的地方最需要教育坚守。”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漠河市立人学校校长马建国建议,“希望国家设立专项帮扶计划,让边境地区学校与名校实现精准结对帮扶;设立边境高寒地区教师特殊津贴,在编制、住房、职称评聘上予以倾斜,吸引更多年轻、优秀教师长期在边疆、乡村地区任教。”

“不仅要用待遇留人、环境吸引人,更要用事业打动人。”李灵建议,努力创设教师成长机会和能力提高环境,畅通城乡教师交流机制,让乡村教师有职业发展成就感。

全国人大代表、吉林外国语大学校长秦和建议,对乡村教师加强需求导向、问题导向的培训,全面提升乡村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创新乡村教师编制管理,加大编制统筹力度,加快解决结构性紧缺问题;依法保障乡村教师待遇,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在乡村长期从教。

(本报记者杨三喜、韩晓萌对本文亦有贡献)


责任编辑: 陆芸

优秀班主任的成长秘籍,请点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