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

这门“又硬又受欢迎的课程”,带来哪些启示?

文汇报   梅赐琪   2022-10-28 10:52:48

  

  清华大学从2018年开始首次开设写作课,从最初的只有185名学生选课,到现在所有新生入学后都必须在大一首先完成一门通识基础课——写作与沟通,清华大学的写作课已经实现了高质量全覆盖。写作课在清华的推广也许可以给不少高校带来一些启示。

      近些年来,一些高校陆续开出了写作课。清华大学的写作与沟通课最早于2018年秋季学期开设,一开始就定位“小班制”做法。第一个学期只开了14个班,一共185名同学选课。几年下来,到2020年秋季学期,已经同时开出了109个平行课堂,2021年春季又开出了108个平行课堂,加上部分寒暑假课堂,一学年选课人数达到了3493人,首次实现了大一新生全覆盖。
       写作本身是最严格的思维训练
       写作本质上是一种思维训练,而不是知识的简单叠加。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是清华开设写作课的初衷,但是很多人对写作课仍然存在误解。
       第一个误解是,写作课就是教语文的。写作课当然要教语文,因为一些基本的语文常识必定会包含在写作过程中,但这不是写作课最主要的部分。
       第二个误解是,写作课是教学术论文写作的。其实并非如此,学术论文写作的教学应建立在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我们的课程更多是研究性而非学术性写作。
       第三个误解是,写作课是专门为纠正学生写作问题而存在的“修车铺”。美国高校设立写作中心有近100年的历史。他们在反思这段历史的时候,就提到很多写作中心更像是“修车铺”:只有“车坏了”的人才会去写作中心。我在美国读博士时,路过写作中心,很少看到那里有愉快的脸。所有人都是被自己的专业课老师批评后,“被迫”到写作中心来“被修理”。美国同事们自己都说,“修车铺”式的写作中心既不能让学生心情愉快地学会写作,也无法通过修修补补来解决学生写作中出现的问题。
       清华的写作课首先是一门通识课必修课,同时也是一门思维训练课。写作本身就是最严格的思维训练。同样是表达思维,说话是“一过性”的,而写作是会被人反复咀嚼的,思维上的瑕疵和漏洞也就更容易暴露出来。所以,教写作的课程就应该是用最严格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课程。
       在清华,写作与沟通教学中心是一个校级的教学中心,中心全职教学系列教师编制25个。写作课由彭刚副校长亲自担任课程负责人,同时我们还延聘校内名师组建了一个写作与沟通课教学委员会来指导这门课程的工作。
       写作课是以学习为中心,但并非完全以学生为中心
       我们希望这门课以学习为中心。我个人并不太赞同“以学生为中心”,特别是不能完全以学生的喜好为中心。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应该只接受他想要的,教师更不能“学生要什么就给什么”。
       在这门课中,我们非常强调学生的写作学习效果。对于写作来说,巴金先生说“只有写、才会写”;再进一步,从写作学习的角度来看,只有写的东西接受到他人的有效反馈,学生才能提高。有些大学写作课程的情况是,学生辛辛苦苦写作,老师只给一个分数评价,而没有真正的反馈,学生的提高也就无从谈起。
       以学习为中心,清华写作课尝试进行了教学模式的改革。目前总结为:主题式、小班制和全过程深度浸润。
       所谓主题式,指的是每一个平行班级都有一个专门的通识主题。这个主题是通识课的内容抓手。课上的读写都要围绕一个主题进行,否则空谈写作,学生也只会云里雾里。目前我们开设的主题大概在56个左右,每年还在持续更新。这些主题既和大家的生活接近,又有着明确的多学科指向,比如工程师、“中国制造”、游戏甚至还包括哈利·波特等等。
       这些主题的选择有一个共同的标准,我们称之为“无专业门槛,有学理深度”,这也是清华近年来探索的通识教育理念。具体到写作课,如何让学生在缺少对某个学科全面系统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探究和写作的过程体会到学理深度呢?我们确信:只要老师能抓住学科间共通的底层逻辑,并且引导同学在这门课中围绕一个主题组织深度的阅读和写作,绝大部分大一学生可以顺利完成人生中第一篇观点明确、论证自洽、具有一定学理深度的研究性文章。
       主题选择的要求必须很高。老师选择某个主题的前提是,他必须具备与这个主题相关的专业背景,同时还必须证明自己在主题内容上有广泛的跨学科的阅读基础。而且所有的主题开设都必须经过教学委员会的讨论和严格审核。
       所谓小班制,指的是所有平行班都按照每个班16人以下的规模来设置。根据清华每年的新生规模,意味着我们每年要开出240个左右的班级。目前,采用“专职为主、院系协助”的管理方式,写作中心25位全职教师,每位教师每年需要开8个以上的平行班,还有全校20多位不同院系的教师加入,共同完成小班制的全覆盖。
       小班制的突出好处,就是会“助推”学生更加主动地思考并且参与到课堂中来。坐在16个同学的小班里,每位学生的课堂责任感会更高,也因此会更有参与的意愿。
       所谓全过程深度浸润,对应的是“学习反馈”。而强调全过程,是因为学习不仅仅发生在课堂上,而是持续在课内外、甚至还包括学习之外的时空里。全过程深度浸润,既包括老师在课上会用到1/3的时间,采用讨论、辩论等各种方式和学生互动,也包括课外各种类型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其中一个特别的环节是“一对一面批”。
       “一对一面批”是清华写作课强调流程管理和质量控制最集中的体现。这门课要求所有选课学生在学期中分别提交一篇3000字的短文和一篇5000字的长文。按照流程,老师要针对每一篇文章进行修改并提出反馈意见,然后再和每一位同学至少进行一次半小时以上的一对一单独面批,有时候一篇文章老师就可能会改动100多处。简单的数字告诉我们,以我们每年3500人的学生数和每个学生至少两次面批来算,写作课老师和学生的一对一深度反馈一年会超过7000人次。
       最合适的人上最需要的课
       清华写作课是一门改革力度很大、学校投入很高、教师奉献很多的课程。实事求是地说,并非每一次投入高、奉献多的教学改革都能得到学生的认可。有时候教师教学很投入,学生负担和压力也随之加大,学习效果适得其反。
       目前来看,清华的写作课这方面的烦恼还不多,可以称得上是一门“又硬又受欢迎的课程”。课程开设至今,很多方面超出了我们的预期。2021年春季学校教学评估结果显示,写作中心25位全职教师中有14位教师的课排在全校本科课程的前5%,其他的老师也都排在全校的前25%。第三方通识课程评价体系的结果中,所有的写作课都被认定为“教学高能”和“学习刻苦”的课程;在十个通识能力培养效果评价当中,全部都列在了所有清华参评通识课程的第一位。
       评估结果出来后,曾经有同事给我们来信,让我们解释一下写作课为什么这么受欢迎。我们写了一封回信,题目叫做“为什么是写作课”。这封信中我们总结了这个课程取得一定建设成效的三个原因:
       第一,学校确实做了真金白银的投入,设了25个专职岗,而且还专门为一门课成立了一个校级教学中心;
       第二,教师真心喜欢这个课、会上这个课。课程负责人彭刚副校长有一个理念,即“最合适的人上最需要的课”。写作课25位专职教师从近千名申请人中挑选出来,确实是在教学理念和知识储备上适合这个课的人;
       第三,可能最重要的,还是因为同学在这个课程中获得了真实的成长。大学的课程应该有挑战度;同时,也要让学习者从一开始就有清晰的目标、期望和流程。在预期明确和帮助到位的前提下,高挑战度的课程更容易让学生有真实的获得感。
       最后讲一个真实的写作课的例子。清华的学生不好教,尤其是考虑到我们的老师平均年龄只有32岁。曾经有一个同学,他一个学期几乎每节课都要在课堂上挑战我们老师。虽然感到压力很大,这个老师仍然坚持做到只要内容相关,就允许这个同学发出不同声音。没想到,一个学期结束,这个学生在最后一节课时给这位老师交了一封特别的信,感谢老师对他的宽容和鼓励,分享了自己在这种氛围中的成长和收获。偶然的情况下,我看到了这封信,真的当场泪流满面。我觉得特别不容易,也特别骄傲。写作能力和思维水平之外,我还看到了这门课在学生人格养成上的效果,意料之外也是意料之中。
       (作者为清华大学写作与沟通教学中心主任,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长聘副教授。文章由复旦大学通识教育中心提供)

责任编辑: 陆芸

优秀班主任的成长秘籍,请点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