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

第一课:在变与不变中读懂“开学”

中国教育报   徐倩   2020-09-28 10:29:00

一年一度的开学典礼,是高校最盛大的节日,也是面向新生开讲“开学第一课”的重要契机。2020年极不平凡,大到世界发展,小到个人成长,都在充满变数的动荡中艰难前行。

在这样一个个体乃至人类历史分水岭的关键时刻,今年高校的“开学第一课”也显得格外特殊。或寄予期待、或饱含深情、或送出祝福……今年的校长致辞都有哪些变化?又有哪些是校长致辞中一直坚守的?折射的是大学精神怎样的智慧闪光?本期,我们走进全国二十余所高校,去读懂“开学第一课”上的变与不变。

1. 在变局中开创新局

2020年,从常态化疫情防控,到大国关系博弈,再到第四次工业革命……多重因素正在并将继续深刻影响全球发展,加快世界百年变局与民族复兴全局的交汇和交织。这样一个剧烈变革的时代,如何将自己的人生坐标融入到时代、国家乃至世界的宏大叙事中?今年的“开学第一课”上,校长多了一份思考和希冀……

面向全面小康,融入复兴伟业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青年一代要勇敢地担负起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责任。越是在不确定中,高校越需要引导青年锚定青春航向,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之中。

正如西北政法大学校长杨宗科对新生强调的那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成为一千年来读书人的使命自觉。青年一代要勇敢地担负起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时代责任,用远大志向,以奋斗姿态与祖国同行、与时代同向,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之中,把个人幸福融入社会幸福,把个人的涓涓努力汇入浩浩荡荡的时代大潮中,在拼搏奋斗中成就自我。

“国有所需,我有所应。”谈到当前少部分国家对中国的技术限制,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名誉校长白春礼院士号召新生,要肩负起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历史使命,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发挥多学科的综合和建制化优势,执着攻关创新,在基础性、战略性工作上多下功夫,把“卡脖子”清单变成科研任务清单,立下军令状,“不破楼兰终不还”。

家国情怀就是一个人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天津大学校长金东寒在新生开学典礼上强调,爱国既是个人的道德品质,又是公民的法律义务,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家尽孝,为国尽忠。热爱祖国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希望你们继承和发扬先辈学长的爱国主义精神,牢固树立家国情怀,你们就会有持续学习的动力,就会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就会有百折不挠的毅力,这样,你们才能在人生大道上行稳致远。

“自尊首须自重,自重必先自强。”针对当前国家发展面临的种种挑战,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寄语新生。希望大家都要向优秀的前辈学习,立志做大事,走稳眼前路,让刻苦学习成为青春的主旋律,让勤奋拼搏成为时代的正能量。

面向世界,引领人类进步

这是一个剧烈动荡的年代,气候变化、自然灾害、重大疾病、病毒传播等世界性难题,迫切需要各国紧密协作,才能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人类文明进步的脚步不会停歇,和平与发展永远是世界的主题。高校是社会的脊梁,理应面向世界,承担起引领人类进步的责任。

稳定的世界里,每个人似乎都成熟理性,而危急时刻犹如明镜透视着人性和社会百态。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席酉民在讲话中说,面对百年不遇的新冠肺炎疫情,世事百态暴露无遗。本是最需要团结和协作之时,有些人却选择歧视、指责、攻击与隔离。他说,中国与世界的未来,注定不会一帆风顺。希望兼具家国情怀与世界公民担当的你们,快速成长,找一个支点,用你们的智慧和双手,重塑世界,让未来社会变得更好一些。

北京大学校长郝平在开学典礼上同样希望新生,要以立足于解决人类发展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这样的高度,开始自己的学习与探索。他说,越是在动荡复杂的背景下,越要积极面向世界,当好联结中国与世界的纽带。从中国和世界的互学互鉴中探讨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投身促进国际社会发展的进程。

华侨大学校长吴剑平以“在不确定性中创造未来”为题,为新生们上“开学第一课”。他希望,同学们要以真诚、友善、开放的态度对待他人,用欣赏、互鉴、共享的观点看待世界,增强跨文化沟通能力,以宽厚包容拥抱各种不确定性。

复旦大学校长许宁生结合新冠肺炎疫情谈道,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认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探索科学的边界,解开自然的未解之谜,是人类共同的责任。大学是人类文明的灯塔,服务社会、引领人类文明进步是一流大学的使命。他希望每名新生都能坚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培养全球视野,关注世界性的难题,始终保持对人类美好未来的信心,将人类进步方向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为增进人类的福祉作出自己的贡献。

面向未来,驱动创新发展

当前,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兴起,人类生产生活方式迭代变革,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创新已经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大学作为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源地,更要善于用创新驱动发展。

南开大学校长曹雪涛希望新生,要不懈地钻研、求索,开辟新领域、发现新现象、提出新理论、设计新方法,积极主持或参与更多“从0到1”的突破探索;要大胆地开拓、实践,以追求卓越为目标,学会提出问题、批判质疑、科学求证,在学术研究中勇闯“无人区”“深水区”,在未知中寻找真知、在发展中谋求突破。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长葛世荣认为,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正处于激烈竞争之大变局,知识更新正处于迭代加速之大变局,这三个大变局之下,同学们想学习更多知识,就要紧盯科技前沿,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我们更加需要科学理性来点亮前行的灯塔,更加需要创造性的人来开辟前行的道路。华南理工大学校长高松说,大学是面向未来而存在的。一流的大学就是要培养“能够引领未来的人”,创造能够引领未来的新知和技术,传承文明,贡献于国家发展和人类进步。他希望,新生敢于跨出学科专业边界,培养跨学科思维;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提高动手能力;积蓄强大的内心力量,向阳而立,向善而行。

2. 在不变中坚守使命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无论世界如何变化,一些真理总会照亮前行的道路。今天,中华民族站在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敢于担当、乐于担当、善于担当理应成为浸润在当代大学生血脉中的精神基因。那么,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大学生应该坚守些什么?如何从容应变?

立德,筑牢为人之本

人无德不立,品德是为人之本。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走进青年中间,与青年共话梦想、畅谈成长,其中谈得最多的就是修德,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也是“开学第一课”上永恒不变的主题。

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是什么力量让346支国家医疗队、4万多名医务人员毅然奔赴湖北前线?带着这样的思考,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安龙在开学典礼上说,生命至上的医者仁心,是因为心有大爱的无所畏惧,让他们敢于战斗,用爱唱响生命的赞歌。他号召新生,用中医药所蕴含的哲学智慧修身养性,重视体育锻炼,让自己充满爱和能量,这样才能照亮他人,多做扶贫济困、扶弱助残的实事好事。

“天下为公、担当道义,是广大知识分子的应有情怀,也是伟大抗疫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徽农业大学校长夏涛强调,希望新生以品德润身、公德润心、大德铸魂,恪守正道、严守规矩,诚实做人、踏实做事。面对复杂的关系,有是非之心;面对外部诱惑,有羞恶之心;面对美好岁月,有感恩之心。从做好小事、管好小节开始,察世间冷暖,知民众忧乐,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追求有高度、有境界、有品位的人生。

南通大学党委书记浦玉忠强调,止于至善是中华民族始终不变的人格追求。新时代的青年要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植根“崇真尚美”的精神血脉,涵养高尚情操、锤炼坚毅品质,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扣好“第一粒扣子”。

“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哈尔滨师范大学校长孙立军强调,大学不仅是学习知识与传播文化的殿堂,更是锤炼品德和健全人格的殿堂。希望青年一代在大学里打牢道德根基,涵养浩然之气,弘扬正能量,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汲取道德滋养,从英雄人物和时代楷模的身上感受道德风范,从自身内省中提升道德修为,做一个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新时代青年。

立志,敢于乘风破浪

大学生的“大”,在大学问,更在大格局、大志向。格局的大与小、视野的宽与窄、责任的轻与重,不仅决定了一个人未来人生的质量,也代表着人生整个生命的价值。在这个民族复兴的伟大时代,校长们纷纷寄语新生,涵养大格局,拓展大视野,挑起大责任,敢于乘风破浪,成为有志有为的新一代。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林忠钦对新生说,大学是百炼成钢之地,是学生们塑造价值观,搭建系统知识结构,培养专业思维和实践应用能力,健全人格与品行的关键时期,青年一代首先要树立笃志高翔的理想信念,要在不懈追求进步中,长出丰满的羽翼、练就坚韧的筋骨。他希望新生,百学先立志,树立远大理想、胸怀报国之志。

“只有你考虑未来,你才有资格拥有未来。”常熟理工学院校长江作军认为,梦想是一个人终生奋斗的动力,坚守梦想、向目标进发的人是最幸福,也是值得期待的。他建议新生,要志存高远,让“梦想”成为人生最有力的鞭策。用高远的志向和不懈的追求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希望新生,要植根家国热土,服务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与他们一道守望美好家园。希望新生涵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深厚情怀,砥砺“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的责任担当,将青春、才华、热情投入到为更多人谋幸福的伟大事业中,用一生的努力、一辈子的奋斗建设美好家园。

“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上海政法学院校长刘晓红希望新生锻造强健的体魄、求得扎实的学问、磨砺坚强的品格,涵养家国情怀,假以时日,能够投身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在祖国建设的各个领域贡献智慧和力量。

立学,点亮思想之灯

大学该怎么读?这既是很多新生关注的焦点,也是校长们绞尽脑汁想要讲清楚的重点。当今时代,知识更新不断加快,社会分工日益细化,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几乎所有高校都反复告诫,这是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

“相比当今人类知识更新的速度,大学阶段所能学到的知识远不能支撑你们的一生。”吉林大学校长张希劝诫新生,大学学习只是你们终身学习的一段特别的时光。我们的教育不是把知识的篮子装满,而在于把思想之灯点亮。

四川大学校长李言荣以“学习能力是真能力”为题,与新生们探讨学习与成长。他说,一个人的知识、学历、爱好都是外化的,真正具有竞争性的资本是他的学习能力,只有当历练出的学习能力成为个人内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时候,个人才会不断为自己赋能,优秀和光芒就会由内向外散发出来。他希望,新生开放性地接收信息,而不是封闭地、选择性地和固定来源地接收信息;要有底部思维的训练,而不是停留在浅表层触摸问题;要克服路径依赖,打破惯性思维。

北京电影学院副校长胡智锋在开学典礼上强调,大学期间,要处理好知与行、学与思的关系。他说,如果陷入理论迷茫,就去实践,用行动反哺理论;如果陷入行动迷茫,就去充电,进行理论滋养。只学不思,就是“书呆子”,缺乏目标与方向;只思不学,就会成为毫无行动力的空想者,即使再有天赋也不会走得长远。

“知识是成才的基石,本领是担当的前提。”湖北民族大学校长顿祖义认为,唯有不断锤炼学习的能力,勇敢拥抱学习的革命,才能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紧紧跟随时代的步伐。他寄语新生,面对新的知识格局,需要融会贯通,实现从专业到跨界的拓展,不仅要在各自专业领域努力追求卓越,更要在学科交叉地带不断实现超越,在跨界中实现知识的突破。肩负新的历史使命,需要培根固本,实现从书斋到田野的升华。俯下身、沉下心,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学问做到人民的心坎里,扎根沃土书写自己的“青春答卷”。


责任编辑: 陆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