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

浙江省杭州市着力提升山区县教师队伍质量——优质师资“上山记”

中国教育报   蒋亦丰 杨文轶   2023-09-12 10:34:53

已过上退休生活的张永久,仍然会时常想起职业生涯的最后一班岗。7年前,他以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的身份,从杭州二中来到山区的桐庐中学。张永久把该校化学学科带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培养了一批高徒。最终,怀着对山区教育的深情,张永久于今年3月选择在桐庐中学退休。

一样的追求,不同的剧本,类似张永久的“上山”故事,正在杭州城区的许多名校、名师身上上演。在“教育共富”的目标下,杭州市近年来加大对临安、桐庐、淳安、建德4个山区县的政策和资源扶持,通过紧密型集团化办学、组团式教育对口服务、名师乡村工作室等新招实招,为山区教师队伍输血造血,谱写了一出芳华激荡的优质师资“上山记”。

紧密型集团,跨层级结对

张永久至今记得7年前杭州二中校领导对他的嘱咐:到桐庐后把化学学科带起来,这次支教和以往不一样,“可能会待很久”。

彼时的张永久正处于职业生涯的巅峰状态,是浙江化学奥林匹克竞赛特级教练。学校愿意拱手让出“宝藏级”骨干教师,其背景是杭州市启动的新一轮名校集团化改革。

“县域内名校集团化‘天花板’低,我们希望通过市县高中跨层级结对,来提升山区校的发展空间。”杭州市教育局副局长蒋锋说。

结对的关键在于“人”。市属高中编制紧张,外派教师难度大。山区县事业编制相对富余,但名优教师缺口大。杭州结合双方特点,创新提出跨层级划转事业编制改革,即山区县“划转”部分事业编制给市属高中,后者向山区高中每年至少选派1名校级领导,选派骨干教师数量不少于划转编制数的30%,服务时间不少于1年。“划转”并非永久占用,若山区高中对服务质量不满意,可回收编制。

杭州二中一次性派出特级教师张永久、物理教研组长胡亦民、数学竞赛指导教师李鸽到桐庐中学任教。学生们欣喜地发现,张老师能将复杂的化学原理深入浅出地解释清楚,解决完一个知识点后又会设置下一道难关,“上课时思维停不下来”。更让学生叫绝的是,他文能吟诗,武能太极,还有一手炫酷的飞牌表演。

张永久的魅力吸引了学生,也感染着桐庐中学的同行们。他每次开课,都有教师来现场旁听。起初有人跟不上,一两个月后听出了门道,越听越过瘾。青年教师陈杰拜张永久为师,对其渊博的知识和治学的严谨钦佩不已。“碰到任何教学疑点,张老师都要翻阅大量的资料和文献,经过自己的总结后再和学生交流讨论。”

胡亦民、李鸽的课亦是如此。眼看着教学质量拾级而上、青年教师迅速成长,有了获得感的桐庐中学希望将结对进行到底。在双方的努力下,胡亦民去年在桐庐中学干到了退休。

一样的“上山”路,杭州学军中学把教学管理标准带到了建德严州中学,杭州市长河高级中学把“励志班”办到了桐庐汾水中学,浙大附中与淳安二中实现了全学科对接。截至目前,市属学校与山区学校已有10个跨层级结对。

组团援教实现全面“进补”

在建德市梅城中心小学,有一支说着萧山话的支教团。

2022年,杭州市首次启动面向山区4县的组团式支教,受援学校提要求,市域统筹派名师。梅城小学申请语数、艺术、劳技骨干,对口的萧山区遴选4人:语文章小华、数学韩程霞、劳技朱玲玲、班级管理俞冬红,于当年组团进校支教。

梅城小学70%的教师教龄在6年内,年轻缺乏经验。教了27年书的俞冬红带来了一套班级管理“一周一学”法,即新生入学后,班主任每周布置一项任务,如学会擦桌子、卫生用餐、整理书本等,循序渐进地促进养成各类习惯。教师一周评奖一次,以积分制的方式反馈学习成果。年轻教师借鉴后发现,原本一学期下来还邋邋遢遢的孩子,一个月就改变了习惯。

梅城小学周边有10亩劳动教育基地,朱玲玲开发了“萝卜开花”课程,用山区孩子司空见惯的萝卜,设计出选种、种植、制作菜谱、趣味游戏、义卖等多个环节,有的课程还搬到线上,吸引了500多名地方学生观看。“一棵萝卜让朱老师玩出了新花样。”学生家长老于种了30多年地,也不住地赞叹支教老师。

校长李建辉的感触就更深了。在他印象中,过去的支教往往是单一学科单个教师,虽说有效果,但缺乏系统性,受益的只是某个学科。而这回杭州市设计的组团式支教,精准对接了学校的真实需求,多学科多教师“上山”,可谓全面“进补”。“从他们的准备工作就看得出来,团队有支教计划书,有组内的定期教研制度,非常规范。”

按照规定,组团式对口教育(支教)服务期限为2年。第一年援助山区校的学科建设;第二年教师们要对接派出单位与服务学校,在管理、学术等方面打通更多优质资源。例如,章小华植入了萧山信息港小学的“留声机”项目,丰富学生的阅读内涵。韩程霞促成了梅城小学教师到萧山学习交流。朱玲玲邀请了萧山区的劳动教育教研员前来开展现场教研。

目前,全市遴选出的赴临安的服务团队共20人,赴桐庐、淳安、建德的服务团队各30人。事实上,上“山”支教的教师们工作量远大于过去,并且他们当中不少是名优教师,没有下乡支教用于评职称的考虑。面对这样一群“对山区教育有情怀”的教师,地方上也是想尽一切办法提供舒适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记者在章小华的宿舍看到,20多平方米的标准间粉饰一新,常用家电配置齐全,还有净化空气的绿植。“在平原地区住了30多年,现在也适应山里的生活了。”章小华笑着说。

名师工作室村村通

“上课有激情,可是细节处理生涩,性子还有些急……”翻开钱塘区英语教研员郎艳的听课笔记,鲍倩倩首场公开课的情形仿佛就在昨天。

2018年,入选杭州市首批名师乡村工作室后,郎艳来到了梓桐镇中心小学。同一年,鲍倩倩也入职了这所只有200多人的小规模学校,成为工作室的学员。

初来乍到的郎艳没有直奔教学,而是带着学员去山沟沟里做家访。“教师如果只凭主观判断和经验,不清楚学生的家庭和学情,就会踏不准教学节奏。”记录了厚厚的一本家访笔记后,郎艳的首次示范课登场了。

该课教材讲到了制作奶昔,可山区孩子有的还没见过。于是,郎艳修改教案,让学生把家里的食材带到学校,做一道“农家宴”。同时用英语把过程记录下来,不求一篇完整的作文,哪怕只有三四句话,也是郎艳期待中的学生的真实表达。

“我印象最深的是,哪怕学生写作有语病和错字,郎老师还是俯下身子耐心纠正,并鼓励学生大声念出自己的作品。”鲍倩倩回忆道。

有了师傅“打样”,鲍倩倩也摩拳擦掌准备亮相。可能因为用力过猛,首场公开课不及预期,但郎艳带着宽慰的笑容,肯定了鲍倩倩的上课激情,并对问题和缺点给出了专业建议。就这样,鲍倩倩一次次找郎艳磨课,一次次完善教学,最终在县里的赛课上拿了奖。

加上鲍倩倩,郎艳要在3年服务期内带10名学员,他们不集中在一所学校,而是分布在周边5个乡镇。据了解,杭州市“十四五”期间组织100多名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等在山区4县中小学打造124个优质名师乡村工作室,服务从学前到高中各个学段和中等职业教育。加上工作室的辐射效应,受益教师将100%覆盖山区学校。

工作室的运行与考核也是实打实的。按照市里的规定,导师每学年上“山”不少于5次,讲座不少于5次,示范课不少于3次,组织学员到导师所在学校跟岗不少于1次,并指导山区校或学员开展课题研究。学员要制订三年成长计划,录入个人成长档案袋。

在全市“一盘棋”的筹划下,杭州名师的足迹遍布山区4县,也在走向更为广阔的中国山村。贵州台江、湖北恩施等地,杭州教师已经完成了两轮对口帮扶,新疆阿克苏、西藏那曲、青海德令哈等地也遍布他们的足迹。

杭州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钮俊表示,无论在城市还是在乡村,“好上学,上好学”,都是为人父母者共同的愿望。“我们将积极打造城乡一体的‘教育共富’杭州样本,让孩子们能在同一片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

责任编辑: 陆芸

优秀班主任的成长秘籍,请点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