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补上前端短板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中国教育报   蒋亢   2024-04-25 10:00:31

近期,未成年人犯罪的情况格外受到社会关注。据最高法统计数据,2021年至2023年,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未成年人犯罪是世界难题。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是家庭、社会和国家共同的期盼,也是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基本底线。针对这一难题,在法律严惩的同时,更须从源头发力。

从前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其一,这是坚持“抓前端、治未病”理念的具体体现。处理未成年人犯罪应坚持系统思维,从整体出发思考和处理问题,而不能只局限于个案的事后解决。其二,这契合未成年人犯罪的防治规律。未成年人辨别是非的能力差、防诱导心理弱,容易因外界刺激而做出触及法律底线的事情。将视角前移至未成年人犯罪的源头治理,通过阻断外界不良影响,筑牢其心理感情防线等措施,可对减少未成年人犯罪数量及危害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三,这符合未成年人权益法治保障的规范要求。我国制定了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家庭教育促进法等法律,对教育未成年人养成良好品行和习惯都有明确规定。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二条更是强调,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要“坚持预防为主、提前干预”。上述法律既为从前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提供了规范依据,更对国家、社会和家庭等主体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提出了具体规范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未成年人法治体系日益健全完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协调机制日趋成熟,未成年人刑事犯罪得到根本控制。但同时应看到,在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日趋多元化的新形势下,未成年人尤其是低龄未成年人容易受到不良影响而做出违法犯罪行为。家庭学校教育监管不到位、行业监管方面存在漏洞,以及司法保护应有效力发挥不足等因素,都在某种程度上成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前端短板。

补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前端短板需多元协同、精准发力。一是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监管能力。家庭是一个人接受教育的起点和第一重要的场所。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应当树立家庭是第一个课堂、家长是第一任老师的责任意识,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教育未成年人养成良好品行和习惯。

二是提升学校监管能力。学校要严格贯彻落实义务教育制度,防止学生逃学、隐性辍学情况的发生,同时配备专业的心理教师,加强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同时,注重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法治宣传教育,提高未成年人辨别善恶美丑的能力和法治意识。

三是进一步净化社会环境。构建常态化普法宣传教育机制,加强对旅馆、网吧、酒吧等场所经营者的普法教育,增强其依法经营意识和责任意识,严格执行登记制度,落实侵害未成年人强制报告、入住宾馆“五必须”等规定。

四是有效发挥政府监管作用。依托未成年人保护领导小组,打造家庭、学校、社会和多部门的低龄未成年人保护平台,形成低龄未成年人保护与犯罪预防的衔接、联动机制。同时加大网络安全监管、不良信息查处力度,避免网络不良信息扭曲未成年人“三观”。

五是切实提升司法保护实效。要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司法队伍的专业化建设,逐步推动建立独立的少年司法体系。会同制定未成年人罪错行为分级干预实施办法,探索建立轻重不同、各有侧重、梯级衔接的干预机制,防止出现对“问题少年”的教育矫治落空。

(作者系河南警察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 陆芸

2023年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人文行走网上学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