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构建至清至情的新型师生关系

中国教育报   王京华   2024-04-19 12:40:18

近日,部分高校研究生联合举报导师存在师德失范问题的新闻先后引爆舆论场,师生矛盾被公之于众,师生决裂之殇令人愕然。新时代师生关系的边界和构建问题,再次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关系。可以说,没有师生关系,就没有教育。师德失范现象诱发的舆情事件屡有出现,背后的主要原因正是师生关系的失序或异化。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教师成为一种职业,师生关系也列入“五伦”,成为中国古代礼教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之师生关系,重在“法道尊严”,着于“尊从”二字,“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之说更是脍炙人口。由此可见,师生关系本质上是一种朴素的“亲子式”的价值关系。

时至今日,随着时代发展变化,教师与学生,尤其是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师生关系,已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书育人,而是走向半社会化的互助互惠关系。正因为师生之间所存在的事实上的“交换需求”和经济联系,一旦放任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割裂,过度强调自身物化或利益的需要,就有可能产生道德失范的问题,对原本和谐、健康的师生关系造成破坏。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也是净化教育生态的重要内容。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本质上应是构建一种以互信为底层逻辑的人际关系。在学习生活情境中,导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教学的指导,更应该延展至心灵的影响、榜样的示范、道德的感召。因此,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过程更应该是一场教师与学生的双向奔赴。而奔赴的基础是师生内在的道德和素养,这一点不可替代。

对于教师而言,构建新型师生关系,贵在一个“清”字。作为教师,应该理解“清”字的含义,做到清白做人、清楚做事、甘守清净,才能言为士则、行为世范,充分发挥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和精神引领作用,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成为学生知识积累、人格塑造的陪伴者与领路人,得到学生的尊重与认可,提升学生主动构建良性师生关系的动能。

对于学生而言,构建新型师生关系,贵在一个“情”字。情者,人之欲也,非制度不节。学生应常怀授业解惑的恩情,秉持学习进步的热情,坚持学做真人的性情,这样才能心怀光明、求真求善、宽广豁达,与导师相互体谅、达成共识、彼此成就,使导师获得职业成就感与幸福感,更有信心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最终应落脚于“共生互惠、亦师亦友”。理性与自由、权利与责任、尊重与平等应该成为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核心词汇。通过双向奔赴,使师生关系快速融通为共同成长与发展的交互主体,促成学生的成长进步和导师的提升发展同向同行的良好局面,使得大多数师生能在教育场域中自觉地换位思考、彼此激荡、反思反省、相互尊重、平等对话、追求进步。导师在师生关系里引领反思,学生在师生关系里感悟践行,双方既有专注于教学相长的互动之乐,也有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之感,最终共同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构建新型师生关系,重建和谐的师生发展共同体,是一项需要高度重视且久久为功的工作。以至清至情为追求目标的双向奔赴,必须在师生关系的构建过程中淬炼生成,这不仅是我们对传统和谐师生关系文化的继承与弘扬,也是解决当前师生关系功利化、淡漠化、雇佣化的一剂良方和有效手段,最终使得教育回归育人本位。

(作者系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陆芸

2023年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人文行走网上学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