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快完善高校微专业的质量标准
中国教育报 张端鸿 2024-04-17 11:34:49
日前,“人力资源服务微专业”在西南政法大学正式开班。我国高校的微专业是近年来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项改革创新,主要是为了适应快速变化的职业市场和技术发展需求。微专业的概念源于美国的微学位和纳米学位,旨在为不同专业的学生提供针对性强、时间短、灵活性高的学习路径。
就拿美国的微学位来说,可以为学习者提供特定行业技能的快速培训。这种教育模式随着在线教育平台的发展而逐渐流行。在线教育平台跟传统高校合作提供专业课程和专业证书,使学生学习更加灵活。微学位的发展往往直接对接最新的行业和职业需求,课程内容具有实用性和前瞻性。许多微学位课程既提供证书,也可以转化为大学学分,这为微学位的修读和传统专业学习之间架构了畅通的桥梁。而且相较于传统的大学学位,微学位需要学习者付出的金钱成本和时间成本都更低。因此,微学位陆续成为很多国家高等教育探索的方向,其共同点在于紧跟技术发展和市场需求,强化与行业的合作,提供灵活、职业导向的课程。
在我国,微专业的兴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主性。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高校有不少学生未能就读于自己真正喜欢的专业,在专业学习上存在被动应付的问题。微专业并不需要严格的考录程序,学生可以主动选择自己喜欢的微专业。不少学生在选择微专业之后,学习的劲头甚至超过了本专业。前沿性、跨学科、多元化的知识体系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微专业课程能够以在线教育的形式提供,更少受到学习时间和空间的约束,有助于学生更快地适应职业市场新需求,增强就业竞争力,同时也便于面向社会需求开展各种继续教育和远程学习。
近年来,微专业逐渐在我国高校流行,成为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一项重要探索。目前,我国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层出不穷,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衔接不够紧密,传统的专业人才培养难以有效满足科技前沿技术发展的需要。为了更加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我国不少高校在一些新兴行业产业和技术领域探索开设微专业,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区块链技术、商业分析等,使学生能够在特定领域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和行业从业能力,受到了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欢迎。
微专业的发展也面临诸多困境。目前,微专业的标准化和质量监控尚不足够成熟,其权威性和认可度还没有得到广泛认可。许多用人单位可能更倾向于将传统学历作为聘用标准,微专业的毕业证书在就业市场上的权重可能不如传统学历。尽管微专业试图紧跟行业需求,但要想跟上快速变化的技术和市场,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而且微专业往往注重特定技能的培训,课程较为短暂和集中,在知识的体系化和内容的深入程度上具有先天的局限性,这使得学生在相关领域的学习广度和深度上都受到制约。
微专业的发展还存在一些被异化的风险。有些高校的传统专业在精简瘦身之后,摇身一变就成了微专业。授课教师还是那些,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也没有实质性的创新点,只是在课程门数和课程内容上做了精简,授课形式从线下搬到了线上。因此,有些学者将微专业称为“瘦身后的线上讲授课”。更有甚者,有的高校和学科专业将微专业当成满足教师完成课时任务的补充。这些异化风险必须警惕和控制。
随着各行各业对技能要求的不断提升,预计未来将有更多领域和行业涌现微专业。除了流行的IT和数据科学领域,很多新兴行业和专业领域都可能出现微专业。部分传统专业在升级更新的过程中,也可能会选择“传统专业升级更新+微专业建设”的模式。行业企业应更加深入地参与到课程设计和教学中来,以确保微专业的设计与需求紧密对接。随着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微专业教学会获得更加丰富的技术支持。这有助于提高微专业教学效果,创造更加沉浸和互动的学习体验。随着微专业越来越普及化,其质量控制和认证机制也将变得更加重要,相关的质量标准也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
(作者系同济大学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