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防止“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向学校蔓延

中国教育报   杨亚星   2024-03-20 12:23:40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不少代表委员对教师减负问题的建议提醒我们,要重视教师负担过重的外部问题。比如,“指尖上形式主义”当下逐步成为加重中小学教师负担的重要原因,饱受诟病。

2023年12月,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印发《关于防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的若干意见》,要求加强对政务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政务公众账号和工作群组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然而,一些地方依然以命令式、强制性规定或者通过积分排名、设立优秀组织奖等方式,要求中小学教师下载APP、关注微信公众号、加入微信群、参加网络答题和考试,并通过电脑PC端、手机APP、微信工作群等多种载体平台发布工作通知。对此,中小学教师不仅要落实上报,还须实时关注、随时查看。强制使用、过度留痕、多头填报等,导致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专注于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还有一些地方将政务类APP或公众号的涨粉需求,以及各类评比任务,通过家长群转嫁给学生家长,甚至将微信点赞、下载登录APP人次、网络投票参与率作为中小学校和教师评优的依据,加重了中小学教师和家长的负担。不同条线的技术平台缺乏整合、各自为政,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教师的时间和精力。这些问题让中小学教师群体逐步陷入“指尖上的被考核—应付考核”的怪圈。

有效遏制“指尖上的形式主义”蔓延趋势,为一线教育工作者创造适合发展和成长的良好生态,把中小学教师从“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束缚中解脱出来,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协同发力。

从宏观理念来看,要坚持运用法治思维,用法律手段给中小学教师解绑、减压。一些地方教师减负不到位、不彻底,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地方公共部门用“减负文件”落实“减负文件”,以出台相关文件、规定、制度来解决教师负担过重的问题,结果是负担不减反增。面对纷繁复杂的技术性摊派事务,各地行政主管部门须衡量做法是否合理合法。在遵守法律规定、尊重法治精神、遵循法治逻辑的前提下,坚持以法治思维来谋划、以法律规范来实施、以法治标准来评价,运用好专项整治、技术监测、典型案例等工作成果,切实减去“指尖”负担,持续形成防治合力,以此实现中小学教师减负的目标。

从中观政策来看,要建立科学多样的考核激励体系,逐步规范任务清单的准入标准。在充分尊重中小学实践的基础上,既要充分发挥移动互联网技术在中小学治理中的作用和效能,又要尽量减少或谨慎使用技术刚性较强的考核体系,构建立体化、多样化的技术运用考核体系,有效突出数字化运用的正向激励作用。秉持“让人民群众满意”的工作路线,不以线上平台上传资料和报送数据作为考评标准,不以建立线上平台作为推动工作任务的主要方式。同时,规范技术平台主要载体的进入标准,该合并的合并,能精简的精简,让更多的中小学教师从电脑、手机中解脱出来,回归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

从具体实践来看,要完善常态化的监督机制,推进责任清单、负面清单的透明管理。短期来讲,通过顶层设计建立健全统筹管理、审核备案、评价反馈、清理退出等机制,压实教育主管部门、中小学校管理者等“关键少数”群体的监督责任,把对“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的日常监督做到实处、落到细处。提升社会监督的问责效力,建立健全正规且畅通的问题反馈渠道,及时回应社会关切,防止乱作为、滥作为,切实为中小学教师的正当权益撑腰。从长远来看,各地教育主管部门要建立完善常态化监管措施和长效工作机制,切实构建“主体责任—属地责任—监管责任—监督责任”的闭环链条,对于前一轮整改后的新问题迸发保持一定的警觉性和敏感度,严格遏制“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反弹回潮和隐形变异。如此,才能真正提升教师的获得感、幸福感、成就感,为基层一线教育工作者真减负、减真负。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纪检监察研究院廉洁文化与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


责任编辑: 陆芸

2023年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人文行走网上学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