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院士跑马拉松具有榜样示范意义

中国教育报   胡欣红   2023-12-01 14:44:32

简单的背心,胸口印有“西湖大学”,这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在参加跑赛时的常见装扮。11月26日进行的上海马拉松赛场上,施一公再次以这样的装扮冲过终点线。56岁的他成功跑进4小时,以不错的成绩完赛。

全程马拉松不是一般人能跑的,需要长期坚持。参加全程马拉松比赛的,大多是业余时间相对宽松的人。在许多人眼中,施一公的身上有很多标签,如科学家、教育家、创业者,但很少有人想到施一公竟然是一位资深跑者。其实,施一公并没有所谓的运动天赋。他初三时意外报名校运会1500米长跑,结果跑了倒数第一。但他并没有因此而讨厌跑步,反而努力练习。1985年入学清华大学时,施一公还在3000米竞走比赛收获第一名,创下清华大学校运会竞走项目的纪录。

生命在于运动。从1500米倒数第一到3000米竞走冠军,让施一公深刻体会到跑步的快乐和好处举不胜举,也向世人证明动起来并不需要特别的条件。跑步不仅能锻炼身体,保证有充沛的体能投入工作,也是对于意志力的锻炼。尤其是马拉松,更是不断挑战自我、突破自我的过程,这也是很多人迷上马拉松的深层原因。

“欲文明其精神,先野蛮其体魄”。与施一公相比,一些大学生不爱运动、怕运动乃至基本不运动让人唏嘘不已。近日,新华社对高校大学生身体素质进行了调查,很多男生连一个引体向上都做不了,深深刺痛了公众眼球。

56岁的施一公院士跑马拉松,生动地展示了长期坚持锻炼对个体身体素质的影响,给大学生们上了一堂运动示范课。他以身体力行的姿态,证明了无论是年龄还是工作忙碌程度,都不是健身路上的拦路虎。

不愿“动起来”的大学生固然需要深刻反思,此事对于高校管理者也有启迪意义。近年来,增强大学生体质已引起很多高校的高度重视:有的高校出台增加体育必修课课时和学分的政策,有的举办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有的用“半价早餐”吸引学生早起,有的专门设立“健康奖学金”……这些举措确实产生了积极作用,但依然有改进的空间。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大学生应该很清楚,之所以动不起来,很多时候缺的可能就是来自身边的有效激励。如果高校教师群体中多一些健身达人,何愁不能带动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值得一提的是,此前已经有高校管理者在体育运动方面进行了言传身教,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效果。今年9月27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书记舒歌群在给本学年新生上课时,为了鼓励学生放下手机走出宿舍,59岁的舒书记现场给学生来了40个花式俯卧撑表演,赢得一片喝彩。据悉,受这一即兴表演的影响,该校不少师生加入了挑战花式俯卧撑的行列,相关视频在网络上很火爆。

体育锻炼的背后是自强精神,可以让人一生受益。期待更多的高校教师能像施一公院士和舒歌群书记这样充分发挥言传身教的作用,激励更多的大学生积极运动、热爱生活。

(作者系媒体评论员)

责任编辑: 陆芸

2023年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人文行走网上学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