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创造“有呼吸感”的课间生活

中国教育报   马金祥   2023-11-15 13:00:38

近日,“消失的课间十分钟”问题受到广泛关注。课间本应充满欢声笑语,如今却变得越来越安静。由于学校物理空间受限、家长诉求多元、学生管理难度大、教师行政责任多等原因,目前有学校限制学生课间活动的区域,导致“课间圈养”现象的出现。对此,家长有看法,社会有意见,教师很无奈,学校很迷茫。

课间十分钟的基本功能是让学生从上课状态放松下来,舒展身体、舒缓疲劳,避免身体紧绷、久坐伤身;其拓展功能还包括满足学生的社交需求,让学生进行同伴交流、开展互动游戏,促进其社会性发展,包括学习亲社会行为、调节情绪和解决冲突。无论是2021年开始施行的《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还是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都对开展学生课间活动作出明确要求。学校要求学生课间不能随意离开教室,显然违反国家的相关规定,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如何把“消失的课间十分钟”还给学生,破除“课间圈养”困境?如何才能在保障校园安全的同时创造“有呼吸感”的课间生活?这就需要政府、学校、社会、教师、家长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明确责任、密切合作、综合施策,让课间十分钟动起来。

政府等相关部门要完善政策法规,探索建立更加科学完备的家校纠纷治理体系。通过明确责任边界,完善制度保障,健全学生保险体系,减轻学校和教师在安全风险方面的顾虑。同时,坚决纠正学校以“确保学生安全”为由简单限制学生课间活动的做法,严厉打击学校就此形成变相奖惩制度,包括以班级扣分、评选文明班级等方式限制学生课间外出的规定,从根本上扭转“课间圈养”现象。

学校要持续做好活动、教师、环境三方面的组织管理工作。首先是做好活动内容管理,设计和实施好能够调动学生身体运动的趣味性体育锻炼活动,比如室内课间操、楼道素质拓展训练等。其次是做好课间师资管理,制定更细化的规则,明确教师责任边界,尽量让教师从过多的行政任务中解脱出来。还可以积极引进外部社会力量,比如购买社工服务,招募学生家长志愿者等方式,缓解教师工作压力,提升课间活动组织能力和实施质量。再其次是做好活动环境管理,对存在潜在危险的场地、器材等进行替换或改造,让学生拥有舒适安全的活动环境。

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和安全指导。教师可以通过课堂专题授课和日常活动中的教育引导,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减少危险的发生。避免以疏代堵,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间活动,可通过让学生轮流当“安全监督员”、编写课间游戏手册、打造教室内外活动点、精心选购益智玩具、学生共同制定“课间活动公约”等方式,引导学生有序参与课间活动。

加强家校合作,增强家庭安全教育,跳出“唯分数论”的教育误区。家长要明白校园安全问题不可能百分之百避免,最好的办法是做好家校合作,与学校、教师一起积极探索课间活动形式的更多可能。家长应该给予学校和教师更多的理解和信任,出现问题时积极沟通,依法理性维权。同时,家长也应该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自我保护和安全意识,引导孩子避免嬉戏打闹过程中的危险动作,降低潜在的安全风险。家长还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跳出“唯分数论”教育误区,以长远眼光看待学习和发展,鼓励孩子劳逸结合,磨砺身心。

青少年的成长不能囿于课桌的方寸之间,不能带着名为保护实为约束的枷锁。真正的关爱是尊重规律、保护天性。政府、学校、家庭及社会各界应凝聚共识,通力合作,共同打造一个更健康、有活力的教育环境。

(作者系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辑: 陆芸

优秀班主任的成长秘籍,请点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