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激发当代青少年的使命担当

中国教育报   钟焦平   2023-02-21 13:16:09

2月19日,一则题为“合肥某知名教授讲座中被学生轰下台”的视频和图文网帖在多个网络平台上广为流传。据澎湃新闻报道,事发后,合肥市立即责成庐江县成立调查组,对讲座承办方庐江某中学把关不严予以调查问责;涉事教师所在高校也回应称,事发当晚就对其进行了停课处理。

一个面向中学生的讲座,讲座教师却在言语和立场上失当,传递灰色价值观,绝非小事。从网传视频中可见,一名中学生登上讲台后,从主讲教师手中拿过话筒,义正词严地反对其发表的观点。该学生表示,我们学习是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名中学生的一席话,道出了学习的目的、读书的意义,以及内心深处对自身使命的思考、对国家、民族的深刻认同。这也是当代中学生应有的思想境界与精神风貌,也为“青少年有梦想有担当,乃国之幸也”作了生动的诠释。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学习都不是仅仅为了钱,抑或基因的传承。读书改变命运,其实改变的也不全是个人的命运,还包括中华民族的命运。读书是一个不断发现自我、扩大自我精神空间与思想容量的过程,一个让视野更加开阔、境界更加升华、心灵更加纯洁的过程,同时也是全面提高自身能力以报效祖国、在服务国家与社会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当然,一些青少年在求学之路上可能会受不良社会风气影响,有时也会陷入迷茫,迷失自我,丧失了前行的动力。因此,引导广大青少年砥砺奋进,厚植家国情怀,激发使命担当,形成正确、积极、科学的价值观,兹事体大,为计深远。

培育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是新时代极其重要的教育命题。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出台政策、印发文件,运筹帷幄、积极推进,为学校更好落实立德树人、铸魂育人提供了方向指引和路径选择。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式,帮助青少年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助力他们刻苦学习、努力奋斗,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国之栋梁。

要答好这一时代命题,尤其需要家校社合力,共同营造风清气正、无私奉献的社会氛围,涵养青少年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要有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自觉,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同时,学校也要做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深化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改革,形成一体化育人格局。如果说青少年阶段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期,那么思政课则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这一关键课上好了,青少年才会真正立下奉献家国的鸿鹄之志,才会建立起对祖国和民族的精神认同,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心灵深处。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周恩来总理在少年时代立下的宏伟志向,我们乐见这种情怀在当代青少年那里得以传承,也期待更多的青少年不断涵养爱党爱国情怀,有理想、有抱负、有远大志向,有勇气、有信仰、有独立思考,在现实生活中展现出当代学生应有的样子,走出校园后绽放青春风采,勇于担起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


责任编辑: 陆芸

优秀班主任的成长秘籍,请点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