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促进乡村与“新农人”发展实现双赢

中国教育报   潘昆峰   2022-09-21 13:30:53

据有关媒体报道,近三年来,大量城市里的年轻人到达农村,服务乡村建设。不少“海归”青年、城市白领选择到农村驻留。他们有的作为网红,展示“仙气飘飘”的乡村生活,有的发起帮扶项目,有的以全新的公益理念帮助留守儿童,无论是打造公益品牌、种植养殖、电商文旅,还是搞艺术建民宿……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新农人”。

“新农人”是具有更高的教育水平,具有新思想理念,能够运用新平台,产生新的影响力的人,也是通过帮助农村发展同时自身实现发展的一批人。

“新农人”的存在与壮大有重要时代背景。从经济背景看,就业压力持续高涨,疫情反复的局面仍时有发生,青年人就业需要新的渠道。从国内政策看,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政策给予了青年人返乡、赴乡创业的支持与鼓励,不少地方政府主动吸引青年人才到乡村工作、居住、创业。从基础设施看,农村互联网的发展使得身居深山的人仍然能够在指尖通达天下,道路设施的发展让城乡之间的快速通行成为现实,多点工作、离城不离群的工作方式成为可能。从生态环境看,农村“绿水青山”的生态价值已经逐步转化为居住价值,让“采菊东篱下”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从价值观念看,年轻人个体身份彰显、个人价值呈现、内在幸福发掘的需求强烈,越来越需要多元化的平台和多元化的价值认定,乡村工作与生活成为新的可选方式。

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大潮中,一批又一批高学历、有见识、有情怀的“新农人”自愿来到乡村。不可否认的是,“新农人”人数虽然众多、趋势向好,但是仍属于分散式的星星之火,难以形成合力。据报道,在重庆某县目前就有700余名“新农人”,分布在众多乡村,从事的工作五花八门。一些“新农人”的项目是临时的,资金是不足的,队伍是不稳定的。那么,我们应怎样看待和帮扶“新农人”呢?

诚然,很多“新农人”并非土生土长的农村人,他们有可能离开农村,重回城市。如果以工业增加值来计算,也许“新农人”的贡献还非常之小。但是,正是由于“新农人”的流动性强,更新率高,他们带来的是激活作用,注入农村以生机与活力。而生机与活力才是乡村振兴的原动力。与其说他们能够改变乡村,不如说他们是与乡村一起成长,在融入农村的过程中改变自己,塑造了城乡互动的良好生态。

政府应当认真做好基础设施与人居环境建设,加强公共服务,促进其更好发展。要沉下心来做好公共服务,把“新农人”的前来、驻留、离开视作一种自然生态过程,要重在吸引流量,而不在强调存量;重在打造“新农人”服务生态,而不在强调“新农人”产生的绩效。

“新农人”自身不要好高骛远,而要以助人、求美的心态,将内在世界的建设与乡村生活和工作合二为一,在乡村发现艺术与美。乡村具备田园艺术气息,具备美与创意的基础。舞蹈家在这里能够找到表演舞台,音乐家可以从这里感悟自然流淌,影视工作者可以获得最本真的创作素材……建筑者、绘画者、设计者各得其所。艺术与创意产业在乡村的发展,能够作为助力乡村振兴与发展的重要基础。

乡村与“新农人”的双向吸引、双向服务,将达成农村发展、个人发展的双赢。这是城市反哺乡村的帮扶行动,也是乡村丰富城市精神的过程。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 陆芸

优秀班主任的成长秘籍,请点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