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增强心理弹性从破除对成功的误解开始

中国教育报   倪佳琪   2021-01-27 13:26:52

  


图片来源:CFP


  近日,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校学生挫折教育的提案》答复中表示,加强包括挫折教育在内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青年是时代的晴雨表,大学生个体的心理状态和所处的社会心态息息相关。以整体视域协同推进大学生挫折教育和良好社会心态培育,心理弹性是一个重要的教育切入点。

     心理弹性是指面临压力事件时,能够恢复和保持适应行为、在逆境中成长发展的特质和能力。处于顺境的时候,人们会自然地呈现出对自我的悦纳、乐观的情绪和积极的行为,但是当期待与结果出现落差、目标实现过程受阻的时候,就难免感到挫败、惊诧、失望,甚至痛苦、愤怒、自我否定,这时候心理弹性就可以由内而外地发挥保护性作用。

     生活中遇到心态失衡的情况,大多缘于自我认知偏差。增强心理弹性,首先要辩证地认识“成功”,特别是成功的标准应该更加多元化。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智力是个体用以解决自己真正的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包括语言、逻辑数学、音乐、空间、身体运动、人际关系、内省等多种类型。同理,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成功的定义也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相较于财富、文凭、地位等这些外显指标,对自我优势特长的发掘、对内心真实渴望的正视、对创造个性化理想生活的追求,以及对共建公平美好和谐社会的责任感……这些更加符合个体成功的内涵,也更能激发持久的内生动力。因此,要增强大学生心理弹性,首先要做到对“成功”标准的审视和再定义,为降低风险冲击、保持自尊自信创设前提条件。

     幸福感是一种对客观世界评估之后产生的主观体验,亚里士多德将幸福的来源分为两类:一类被称为享乐,遵循直接、快乐的原则,通过即时的感官满足来获取幸福感;另外一类被称为良好生活,遵循过程、意义的原则,通过参加既能实现自身潜能又能给生活带来意义的活动来得到幸福。长远来看,只有那些需要付出努力去发挥潜能、产生价值、带来意义感的事才是幸福最可靠的来源。因此,无论是对于个体还是社会来说,构建一个均衡、稳定、可持续的幸福感体系,都是很有必要的。用真正能带来意义感和使命感的事物支撑起精神家园,同时也把那些简单的、纯粹的、个性化的喜好乐趣加以设计点缀。要增强大学生心理弹性,让幸福的主流和支流都畅通起来,汇入无惧惊涛骇浪的人生之海,有效调节各种负面情绪,达到理性平和的心境状态。

     根据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提出的用以描述人际格局的概念——差序格局,每个人的社会关系都是以“己”为中心,像石子投入水中形成的涟漪一般,圈圈层层,愈推愈远。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说,亲密的家庭联结、适当的同伴交往、积极的宿舍文化、互信的社会关系等可以提供360°环绕式保护,特别是在自己遇到挫折和困境的时候,差序格局网络就像是“心理海绵”,帮助缓冲甚至吸收压力与痛苦。要增强大学生心理弹性,应该大力提倡维护和谐友爱的关系、推动营造公平正义的氛围,巩固高校乃至全社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心态基础。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教师)


责任编辑: 陆芸

优秀班主任的成长秘籍,请点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