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从思政小课堂到社会大课堂,她把马克思主义的种子播撒在学生心田

上观新闻   李蕾   2022-12-26 09:48:08

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思政课教师陈明青曾让毕业班学生们在小纸条上写下对思政课的感受,其中一张纸条上写着“用生命点燃生命”。

“我问学生为什么这样说,他说我的政治课为他推开了一扇窗,一扇朝向外部世界的窗。这让我想到,政治课其实是带给学生一种‍‍方法,一种如何朝向世界的方法。这种方法对他们的影响不是‍‍一时的,是很长一段时间,而这也是他生命发展所需要的。”陈明青说。

学生们通过这扇窗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而陈明青老师则看到了属于自我、属于思政教育的新可能。2019年9月10日,陈明青老师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2020年11月她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在2022年的教师节,她又被中宣部、教育部评为全国“最美教师”。

引入电影,让课堂不再枯燥

思政课在学生印象中,通常是“刻板、枯燥”的说教。为了改变这种现象,25年来,陈明青老师不断超越自我,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用“生命点燃生命”。

“不知大家有没有关注《建党伟业》中13个一大代表的动作、神情,陈公博‍‍抽烟掉了一地的烟头、一些人坚定的眼神表明什么?《开国大典》宋庆龄的扮演者回眸看到解放军进入上海之后,为了不扰民宅都睡在大马路上,这个细节有何深意?”同学们扮演完影视人物角色后,陈老师这样提醒学生思考。

在陈老师的思政课上,电影片段情景表演是学生们最喜欢的教学环节。《觉醒年代》《1921》《革命者》《中国医生》等近几年颇受青少年关注和好评的主旋律影视作品片段都被陈明青搬上了思政课堂。学生们尤其对《建国大业》《建党伟业》情有独钟,可以在表演的过程中“穿越”到近百年之前,一边吟诵经典台词,一边感受波澜壮阔的历史激流。

“好的影视片段用细节刻画了有血有肉的人物,‍‍比干巴巴的讲述更有力量。” 陈老师在中学生党史学习的经验交流会上说,学生由于成长环境所限,靠想象往往不能还原当时的历史情境。通过情景表演,学生会发觉历史人物是有血有肉的,也会有欢喜、有害怕,‍‍是一个立体的人,是他们可以模仿、触碰的人物,‍‍否则他们会觉得英雄是永远无法企及的。”

不仅如此,陈老师还发现,政治教材中不少案例、素材,历史课也会讲、语文课也会说,甚至一些自然科学科目也会涉及,那么是不是可以借力?在长期备课实践中,“跨学科内容设计”也是陈明青老师课程的特色。在陈明青所在的华师大一附中,政治、历史、语文老师一起备课是常有的情景。

“我想,学生首先是个完整的人,应当接受全方位教育,但各科内容却可能是割裂的、重叠的,经过这样一‘点’,学生觉得学科之间是贯通的,‍‍便从不同维度、不同范围、不同层级上实现了全方位教育,更接近‘三全育人’目标了。”陈老师说道。

打破围墙,联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

如果说,思政小课堂,是把课堂外部的资源引进来;那么,打破课堂围墙,则把思政课搬到社会上去上。“更重要的是,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联动起来,成为‘大思政课’。”陈明青说。

中共四大纪念馆是虹口区的打造的红色教育基地。陈老师就和历史老师一起来到中共四大纪念馆上了一节党史课。“中共四大开会时,会场对外打着‘英文补习班’的牌子,‍‍门口楼下的阿姨一边扫地‍、清理马桶一边放哨,有什么事儿就拉‍‍拉小铃铛——”这是历史课上老师对学生讲的史实。政治课上,陈老师以此做引,引发学生思考,“其实中国革命的胜利过程中有很多我们知道姓名的英雄,还有很多未能留名的,有的是党员,有的是普通百姓。他们为什么愿意跟着共产党?甚至不惜牺牲生命跟党走?”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开始深入思考“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问题。

不止在中共四大纪念馆,甚至在中共一大纪念馆、龙华烈士陵园,陈老师都带着同学们上过思政课。在龙华烈士陵园,当同学们摸着那枚刻有“勇士”字样的铜币时,当他们走进当时的淞沪警备司令部监狱时,同学们深刻体验到了“龙华千古仰高风,壮士身亡志未穷”的傲骨。

陈老师还把思政课搬到更开放的空间,让同学们有更开阔的思维。利用假期和周末,陈老师背上行囊,带着学生们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余村,了解黄杜村农民无偿捐了1500万株白茶苗给贵州的故事。同学们的问题接踵而至:为什么安吉余村几乎每个农户门上都挂了“念党恩”小牌子?安吉余村在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型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阵痛?为什么黄杜村民将自己的拳头产品捐给别人,技术无偿告诉别人,不需要保护“商业机密”吗?在陈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走访农科院专家、农户、村干部,学生心中逐渐有了自己的答案。

学生实践往往会有两种问题:“浅”了,走马观花,了无收获;“深”了,中学生又不具备开展较专业的社会调查所需的知识储备和条件。二者如何平衡?

“充分体验”,是陈老师给出的答案。学生学了人大、政协制度相关知识之后,她便组织学生模拟人大、模拟政协。但提案议案从哪里来呢?陈老师引导学生选择课题调研。例如有学生调研区里残障人士设施情况,陈老师不是要求他们通过发问卷的方式,把各类无障碍设施都摸清楚,而是要求他们做非常简单的一件事——把自己的眼睛蒙起来,随后走走看。旁边学生扶着他,一边扶一边记录下来哪里的盲道断头了、附近是否有无障碍卫生间……通过这样的体验,让同学们从残障人士的角度发现了问题。

陈老师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思政课要教给学生的,绝不仅仅是结论,更重要的是看问题的方法。

磨课,同一节课要听三遍

从教25年,身为特级教师,陈老师把政治课上得游刃有余。但现在面对新课程、新教材、新课标、新的考试方式,陈老师常说始终处于“本领恐慌”中。“上了20多年课,每次都有上第一课的‘小紧张’。每一节课我的学生不同,我会相应修改教案。‍‍前一个班级星期一上,后一个班星期五上,‍‍这一周可能还有新的事情发生,社会、学生关注点变了,我会想是不是要重新备课。”陈老师坦言。

如何解决她的“本领恐慌”?陈老师的回答是——让“奔跑”成为教师专业学习的常态。思政课教师永远是新老师,要赶上不断创新的理论,要符合不断变化的学生需求,教师必须“跑起来”。陈老师是上海市第一期德育实训基地、第三期上海市名师后备基地政治二组的学员,十多年来,她一直在市级专业发展团队里浸润学习,从一名青年教师成长为特级教师,如今她依旧把“基地学习”看作是难得的挑战和历练。

陈老师对自己是这样要求的,对基地的学员们也是如此要求。有一些年轻的教师说起来满腹理论,但来基地听了几节课后,却说“老师,我不会上课了。”

陈老师“吓住”年轻教师的,是她“磨课”的执着。一般来说,青年教师同一节课,陈明青老师会听三遍。这是为什么?“一个思政课教师一般会带‍‍4到5个班级,很容易同一个教案讲4到5遍。为什么你的学生不同,教案和讲授却是一样的?”反问之后,陈明青这样引导青年教师:“教案不能仅仅基于教材、老师的预设来设计,要根据、结合学生问题。”青年教师逐渐发觉,后来设计的教案和之前把教材简单归纳、演绎而成的大不一样,‍‍逐渐做到了“眼里有学生”,青年教师也获得了成长。  

“在带教青年教师过程中,自己思路也越来越清晰,我觉得我们更是一个共同体。”在陈明青眼中,面对新时代中接踵而来的“新”,单个老师力量有限,只有大家形成合力,‍‍在业务上、精神上互相扶持、支撑、鼓励,改进既有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完善教学。

“用生命点燃生命”,是陈老师25年来的执着与坚守。她一步一个脚印,探索创造充满生命活力的教育教学,将马克思主义的种子播撒在高中生心田。


责任编辑: 陆芸

优秀班主任的成长秘籍,请点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