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我身边的好老师|她擅长让郁闷的孩子变得阳光

新民晚报   王蔚   2022-09-09 14:03:10

她是老师,也像妈妈,更像是高中生的“心情导师”。从教28年始终坚守心理健康教育第一线,开发了《心理游戏》《实验心理学》等校本课程,致力培养青少年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她就是上海市建平中学心理学科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张晓冬。她主持的心理咨询室也成了同学们的“心灵港湾”。

张晓冬在上课  

放慢节奏治“心病”

高一男生小高坐到了张晓冬面前,自述虽然学习成绩很优秀,但从小缺少社会交往,父母也没有教导他待人接物的正确方法,常害怕自己表现不自然或者说错话被大家嘲笑。通过访谈,张老师发现小高的情况属于非常典型的社交障碍,在他的内心,经常有个声音在提示他:“我不帅,没人会喜欢我”“我无能,我不会交朋友”。在咨询过程中,张老师和小高商讨并制定了多个目标。近期目标是认识到自己社交障碍的原因,并尝试学习社交技巧;中期目标是结交至少一位好朋友,可以是同学也可以是老师;长期目标是能在不同环境中与人坦然相处。每周,小高都按约去一次心理咨询室,循序渐进地进行场景模拟演示和训练,并在下一周的生活中不断实践。不管成功与否,小高都需要记录自己的表现、别人的反应、自己的情绪感受和当时的想法,供下次咨询时复盘和探讨。经过持续三个月的行为训练,原先始终郁闷的小高变得阳光和开朗了,跟他要好的同学越来越多了,他也更加自信了。

“要想改变孩子们的不良行为,心理教师一定要放慢节奏,最终鼓励他们慢慢脱离心理咨询师的协助,学会在更广阔的社会环境中锻炼自己。”她说。

家校合力找“病根”

女生小丽从上初二开始就表现得特别拒学。她给张晓冬的第一印象是长得很秀丽,性格腼腆内向,很难与人沟通。小丽自述跟母亲关系特别紧张,因为母亲在职场上很有成就,天天回来跟她说周围某个同事的孩子怎么优秀、某个亲戚的孩子考进了名牌大学。母亲还要求她不仅考试成绩要出色,还要每天挤出时间学绘画、书法和古筝。刚进初中时,小丽的成绩还是不错的,但是自从一次数学考试没考好,她就变得有点情绪化了,常常在早上找各种请假的理由。有一天父母不顾她的哭闹,硬掰开她拉住校门的手指,强行把她推进教室。但父母一离开,她就一整天都躲在卫生间里,急得老师到处找到她,还报了警。

“从小丽的情况来看,她存在严重的不合理认知。一方面,她认为学习不好的学生不配得到父母和老师的爱;另一方面,由于父母过度的宠爱和事无巨细的管束,使得她几乎丧失了自我管理的能力,对自己更是缺乏责任感。当唯一能让她自信且能引起别人认可的学业成绩也开始下降时,小丽预感自己前景一片‘灰暗’,所以就开始恐慌和逃避,继而产生了拒学的念头。”张老师说,找到了小丽的“病根”后,她一边给她做定期心理咨询,一边把家长找来指导他们改进家庭教育的理念与方式。通过一段时间的跟踪随访,张老师不仅解开了亲子间的心结,也帮助小丽重新树立了信心,开心地回归校园。

生涯规划明方向

能跟张晓冬聊一次天、说一说悄悄话、诉一诉内心的焦虑或委屈,被一届又一届的学生看作是件幸福事。

张老师发现不少学生缺少对未来的人生规划,仿佛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考一个好大学,将来找一份好工作,而对于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自己将来该如何发展等问题并不了解。当遇到困难和逆境时就容易滋生挫败感,甚至还会悲观失望乃至一蹶不振。

“为了让同学们了解社会职业,我设计了一个‘跟家长上一天班’的暑期社会实践作业,获得了学生和家长的热烈反响。学校也参与了教育部学生发展指导子课题的研究,拓展生涯指导的途径,最终形成了属于建平中学的特色项目——深度职业体验。每位建平学生在高中三年里都要亲历真实的职场,开展五次有组织的职业体验活动。”张老师说:“起初不仅孩子不理解,有些家长也纳闷,不抓紧做功课,去企业有什么好看的?通过亲身走访、通过与一线的科研人员、医务人员、管理人员、技术能手的零距离接触,孩子回来都说不仅增长了社会阅历,而且对自我的认识更深入了,学习更有目标了,生涯规划也更明确了。”

图片来源:校方供图

责任编辑: 陆芸

优秀班主任的成长秘籍,请点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