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十万方格铺大漠,治沙嫁接肉苁蓉,上海“板扎”学子当选全国十大最美大学生

上观新闻   徐瑞哲   2021-01-12 09:59:25

       从10人到800人,从一个麦草方格到固沙两千余亩……在1月11日到12日央视3个频道相继播出的《闪亮的名字》节目中,一位上海学子当选为全国10位“最美大学生”之一。治沙扶贫两不误的他,就是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2019级硕士研究生、“绿格”公益实践团创立者刘智卓。

       打方格:从造林三千株到战沙两千亩

       近日中宣部、教育部联合从2020年大学生年度人物中,遴选出10位大学生,授予“最美大学生”荣誉称号。当记者见到走出电视屏的刘智卓时,他明显比荧幕上更显黑。

       也难怪——在西部大漠安营扎寨,从打麦秆扎方格,到营养杯种苗,再到移植扎根,早上6时起床,等7时太阳还没完全出来时,一干干到10时,避开最干热的“午高峰”,到下午4时之后,再一直干到晚上7时。

       这就是刘智卓和小伙伴们的时间表。2016年,刘智卓带领9个大一的同学从上海出发,坐了一天一夜的绿皮火车,又经过6小时的汽车颠簸,到达了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的大漠深处,开始了他们的第一次治沙之行。

       此地是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中的最后一片绿洲,被称为“无边沙海一叶舟”。那一年,他们没有住宿的地方,就睡在沙漠边缘乡亲家里的地板上;没有治沙工具,就挨家挨户去借。当时,很多当地人都觉得这群从城里来的白白净净大学生是来闹着玩的。

       然而,刘智卓经历了铺天盖地的沙尘暴因突发冰雨被拯救,也经历了同行者因常喝硬水肾结石发作被抢救——当刘智卓像候鸟一再现身,那和村民一样黝黑甚至蜕皮的皮肤,也印证着这不是“玩”的。

       2020年夏天,刘智卓最近一次又和一群交大学生再赴腾格里,这样过暑假的方式已经坚持了5年。他从十人小队开始干起,逐渐创立绿格公益团队,志愿者发展到如今近800人,招募范围也从交大拓展到全国30多所高校。从初具规模的“交大林”,到造林三千余株,从制作方格十万余个,到战退2000亩黄沙,他说:“直到风沙止步。”

       肉苁蓉:从嫁接技术到技术嫁接

       “吃饱喝好,不想爸妈。”刘智卓大一时治沙借宿村民家中,这是头一个晚上乡亲对他说的一句话。后来,对于这个外来小伙子,老乡甚至主动买来一袋大米,为他改善以面为主的伙食,还把他拉进里屋,送上一杯自家酿出的葡萄酒。

       从脱贫到小康,怎样才能让沙区“好起来”,又让沙区乡亲“富起来”?在治沙过程中,刘智卓发现,荒漠化和贫困化是一对无法分开的孪生兄弟。走访调研后,“肉苁蓉”进入这位环境专业研究生的视野。这是一种高经济附加值的寄生植物,成熟后可以作为药材出售;而肉苁蓉的寄主——梭梭树,恰好具有很好的固沙作用。“这样一来,一举两得。”

       这个想法,他与当地创办集体企业的老乡一拍即合。这位农村企业主,也曾因为投身本地治沙,把身家搭了进去,欠下一屁股债。此时,科技扶贫必须出马。刘智卓背靠学校学院,联系业内专家,为当地送去肉苁蓉嫁新技术,以此为基础推动荒漠化生态扶贫“嫁接模式”。作为下乡“技术员”,他牵线搭桥,组织专家团队和民勤县政府开展精准扶贫座谈,制作嫁接技术指导手册,打通专业咨询渠道。

       经过校地之间的产学研合作,有了刘智卓他们这座技术推广的桥,助力当地形成肉苁蓉7000多亩培育面积,以及沙生中药材——锁阳1万多亩的种植规模。那位农业企业创办人也因此还清了债务,开出创业第二春。

       支教一年:从“老人与海”到“板扎”班主任

       刘智卓至今记得,早在本科入学后不久,时任上海交大党委书记的姜斯宪在新生第一课上讲述了交大版“老人与海”的故事,之后环境学院七旬教授孔海南也现身说法,告诉90后们自己如何扎根洱海治湖、守得水清月明。

       尽管读研并不在孔老师实验室,但他在本科毕业时就加入研究生支教团,从东海之滨奔赴洱海之源支教一整年。根据支教地需求,他负责教授职业中学7个班的数学、生物等课程,服务期内共授612个课时。他还和支教团队友一同建立“啟源未来”基金会,支持当地教育扶贫事业发展。

      身为班主任,他循循善诱,让一名濒临辍学的学生最终选择继续读下去。由于学生学业基层差,甚至有高中还背不全“九九乘法表”的学生,兴奋地告诉他,“刘老师,我数学考试及格啦!”在他上的最后一节课上,被他批评最多的孩子却是第一个哭出来的。因为这些事,刘智卓被家长称为“板扎老师”。

       原来,“板扎”一词是当地方言,意思是“扎实、能干、靠谱”。去年,其所在的支教团被推选为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五四青年奖章(集体)。与此同期,他领衔绿格扶贫创业项目也在第十二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获全国金奖。

       目前,刘智卓结束一年支教,回归校园科研中。对于未来,他计划用公益创业形式,让“绿格”模式在更多地方落地,变荒漠治理“外部输血”为“自我造血”,助推各地乡村振兴。“环境治理工程是一件需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的事。”他说,“就像一棵梭梭树一样,要紧紧扎根在大地上。”

图片来源:采访对象提供


责任编辑: 陆芸

优秀班主任的成长秘籍,请点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