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鲁品越:教学中不回避任何现实问题

澎湃新闻   栾晓娜   2020-12-29 10:06:41

“我很庆幸自己在30岁以后,找到了让我终身感到幸福的事业。”在初冬的晨光中,满头白发的上海财经大学资深教授鲁品越,与记者漫步在上海财经大学的春晖河畔。谈及40多年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教学的生涯时,他如此表达自己的感受。

鲁品越

鲁品越

是什么让他感到幸福?

鲁品越这样阐释自己的幸福观:“虽然学者的工作除了书桌就是讲台,日复一日的平淡无奇。但是,当你时刻站在现实生活的土壤上,精神世界感受着时代的脉搏,探索与传播着时代的真理,就会感到幸福。而我们时代的真理正是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是我们民族走向复兴、人民走向幸福的必经之道。能够为此奉献一生,你能不感到幸福吗?”在他朴实的话语中,透出的是坚定的信念。

“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和真理性吸引了我”

鲁品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龄人,上海财经大学首批资深教授、国家文科二级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首批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首批上海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名师”,现任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他获得过教育部、国家社会教学基金委员、上海市和江苏省许多学术奖励。而他特别看重的是上海财经大学两次由学生推荐产生的“我心目中的好老师”,以及上海财大发给的两次“教学基金一等奖”。

“我热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与教学,将其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最重要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价值观,另一个是真理性。”鲁品越坦言,1969年高中毕业后,他作为知识青年下放在安徽宣城的农村,切身感受到中国农民辛勤劳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所作的巨大贡献,农民对党和政府的朴素而深厚的情感,以及农民生活的疾苦和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农村生活的潜移默化,使他建立了站在劳动人民立场上为人处世的基本价值观。他还看到,在世界上所有社会科学学术中,马克思主义是唯一站在劳动人民立场上,以人民为中心的学说,“这种价值立场深深吸引了我。”

由于在农村插队知青中表现突出,鲁品越被推荐为“工农兵学员”到高校学习数学专业,毕业后做了8年的中学数学与物理教师。在这期间,他学习了爱因斯坦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现代物理学,对“现代物理学危机”哲学问题的思考使他从物理学转向哲学。恩格斯的巨著《自然辩证法》中的思想——事物的性质是在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中形成的——打开了他思想的窗户,使他在迷茫中找到了走出迷津的道路。这一思想后来经过几十年的积累,终于形成了他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库的著作——《深层生成论:自然科学的哲学境界》。

1978年全国恢复高考,中国人民大学同年复校。鲁品越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自然辩证法专业(现在叫科技哲学)研究生,从此走上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究与教学的道路。毕业后,他先后到东南大学、南京大学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教学,2003年到上海财经大学工作至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与教学,成为他的终身职业。

“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一定要有坚定信仰”

40多年来,鲁品越一直潜心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鲁品越

作为上海财经大学首批资深教授,他现在的本职工作是担任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与研究工作,此外兼任中国人学学会常任理事、全国经济哲学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市委宣传部讲师团成员、复旦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北京市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特约研究员等。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上,他先后出版个人著作十部,译著两部,其中一部著作入选首届“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库”。先后主持包括国家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的课题七项,上海市重大项目四项,发表论文数百篇。获得教育部优秀成果二等奖与三等奖两项,上海市优秀成果一等奖两项,二等奖多项。

与此同时,他长期坚守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第一线,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实事求是的严谨学理、深刻而新颖的理论洞见,以及深入浅出地用理论剖析当代现实难题以释疑解惑,深受学生欢迎。

他在上海和全国各地高校与党校系统,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受到高度评价。他曾经两次被学生推荐为“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并获得“教书育人标兵”称号、教学基金一等奖。在教材上,他所著《人间正道》一书,被评为中组部党员教育中心“精品教材”。

“研究和教授马克思主义理论,一定要有‘四个自信’,要有建立在价值观与真理性上对马克思主义的真信仰。马克思主义经得起一切对它的非难和反驳。”鲁品越告诉澎湃新闻记者,越是深入地研究马克思主义,就会越感到它以人民为中心,感到其理论的深刻性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是任何其他学说所无法比拟的。这正是他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因。

【访谈部分】

澎湃新闻:在您看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中国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

鲁品越: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实现民族独立,唯一可走的只能是马克思主义指出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历史的必然。这就需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由此产生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伟大理论成果,不断把马克思主义推向新的高度。

我认为,必须要结合中国实践,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我们的头脑,尤其是下一代人的头脑,这是实现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在意识形态上的根本保证。用这一思想来教育我们的学生与学员,是我的使命。

澎湃新闻:在日常教学中,您如何让学生们具有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热情和动力?

鲁品越:对于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为专业的学生,我首先会说明:马克思主义的初心与使命是以人民为中心,以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其基本立场,而不是以个人为中心、以金钱为中心。因此,从事马克思主义专业的人,必须在价值观上与马克思主义一致,否则就不必从事这一职业。

所以,我告诉学生,从事我们这一行,一定要以天下为己任,时时刻刻要关心祖国的前途、人类的命运。胸怀中华民族复兴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两个大局,要为人民为祖国动真情,出思想,出智慧。这不是讲大道理,而是我们这一行的最起码的要求。

其次,在教学中,相信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开放性能够直面当代所有现实问题。我在教学中不回避任何现实问题、“敏感问题”,不回避任何对马克思主义的责难,包括十分刁钻的问题。因为我深信,马克思主义必须能够经受一切考验,并且在考验中不断发展。

正是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使我们能够将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论和活生生的现实紧密结合,提高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使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说服力。这么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这是教学的诀窍之一。

澎湃新闻:40多年来,您一直潜心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教学,取得了非常多的成就和荣誉。这次,您获得了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突出贡献奖”,能否谈谈获奖感受?

鲁品越:第一个感受就是诚惶诚恐,我没做什么突出贡献,只是做了很微薄的工作,能不能算贡献我还不敢说,岂敢说什么“突出贡献”。

我想,这个奖项与其说是对我过去工作的奖励,毋宁说是对我未来的激励,我现在已是古稀之年,但确有许许多多关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见解有待整理。同时,我更希望通过对我个人的奖励,能够鼓励下一辈年轻人献身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和宣传工作。


责任编辑: 陆芸

优秀班主任的成长秘籍,请点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