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四有”好教师的故事|刘芸:笃行教文育人之路 做执著的追梦人

上海教育新闻网     2020-09-14 16:01:14

刘芸在课堂上指导学生朗读

她曾是上海市第二师范学校的优秀学子。受时任校长、教育专家于漪老师育人思想的熏陶,她憧憬着自己也能成为一名有思想、有情怀、有梦想的教育工作者。师范毕业后,她怀揣一颗初心,投身教育事业,成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我们必须通过语言文字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入学生心中……”初为人师的她将老校长的话视作教书育人的至理名言,循着老校长的足迹执着追梦。她就是闵行区实验小学语文学科主任、高级教师刘芸。

二十年来,她一直耕耘在小学语文教育苗圃里。她坚持学科育人,如春风化雨般将思想情操、知识传授和提高学生素养融入每一次教学的日常,形成了“精致而和谐,简约而大气”的教学风格。她曾先后执教三十余节市、区、校级研讨课或展示课,展示课《秦陵兵马俑》还得到了于漪老师细致入微的点评。榜样的肯定和鼓励,化成了她继续攀登教学高峰的动力。

为了上好一节语文课,她常常备课到深夜,将教案精修细改。用她的话说,“别人可能用两三个小时备好一节研讨课,我可能需要五六个小时。”这句话的背后,是她对教学工作的精益求精。教授一篇课文,她从来不急于看教参,而是先作为一个普通读者去研读、理解作品的内涵,再以语文教师的身份去挖掘语言文字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通过读“厚”到读“薄”,内化、整合,力行“教文育人”的理念。

刘芸执教一年级统编教材研讨课《四季》

在长期的学习钻研和打造中,她的课堂呈现出独当之任的特点。她深知学生只有在动态的学习过程中循序渐进地掌握语言形式包含的知识因素,多元表达,才能不断强化语感,生成语言智慧。她带领学生一起细读文本、把握主旨,品味情感,将语言训练落到实处;她开创“问题情境”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质疑中感受语言文字的奥妙,以问促学,提升高阶思维,让中华文化基因根植于孩子的心田。

在她的心中,语文俨然是一亩方塘,细波微澜中映照着万千事物的丰富和灵动,创生出一个博大精深魅力无穷的天地。她用爱教育、爱语文的激情燃烧自己,也感染身边的同事和每一个学生,不断成人达己。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市普教系统优秀青年教师后备人选、上海市小语会优秀工作者、闵行区先进生产工作者、闵行区学科带头人、闵行区骨干教师等,一个个荣誉是对她最好的褒奖。

作为区级骨干教师,她除了坚持走在语文课堂上,承担“教文育人”的独当之任外,还积极发挥学科带头人的引领作用,以创新的思维,营造语文组互动、协作的教研氛围,指导青年教师执教全国、市、区级研讨课或评教课多达二十余节,“后浪”们的进步和接力让她倍感欣慰。

作为党员教师,她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彰显共产党员的家国情怀。2020庚子年早春,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牵动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2月5日,她接到了执教市级“空中课堂”的教学任务,以往承担公开课、研讨课、示范课,只是一节,对象也只是部分专家、老师和一个班级的孩子。而“空中课堂”要承担的是一个整个单元,连续执教15节课,面向的不仅是学生,还有全市的语文教师,还有全社会的关注,压力可想而知。更关键的是,时间紧、教材新、教学模式迥异,统编教材的使用还在摸索阶段,没有范例可以借鉴。接到任务后,在市区教研员以及学校核心语文团队共同的助力下,她立即全身心投入:如何体现部编教材的编写理念,为学生打好中国底色;如何凸显单元教学,落实学科基本要求;口语交际、快乐读书吧和综合学习活动等,如何面对空无一人的教室在“空中”执教……每一次视频讨论都到了深夜,一稿又一稿的教学设计推翻重来,一次又一次的“云试讲”调整落实。


刘芸参与拍摄“空中课堂”
       准备“空中课堂”教学设计期间,正值新春佳节,每个清晨,天刚蒙蒙亮,她就起身备课;为了确保课件中所需的音频、视频等录制效果,她常常要等到夜深人静时分才进行……高强度的工作量让熬夜成为常态。

2月中下旬,新冠疫情仍处在爆发期,人人谈“新”色变,绝大部分居民宅在家中足不出户,偶尔一次外出都要“全副武装”。而刘芸风雨无阻,频繁地往来于家和“空中课堂”的录制地。在摄影棚里,她全身心投入,由于前期准备充分,四个半天,就高质量完成了二年级第一单元15课时的拍摄任务。3月2日9点,“空中课堂”顺利开播,刘芸老师执教的画面“刷爆”了实小家长的朋友圈,家长们纷纷为实小有这样优秀的语文老师点赞,而她的语文课也得到了同行们的高度认可,成为不少学校语文教师学习研修的资源。


“笃行教文育人之路,做执著的追梦人”这是刘芸深耕语文教学二十年不懈的追求,在这里她不断获得对学科育人价值的深刻理解,也不断书写出自己精彩的人生。

(刘芸 上海市闵行区实验小学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 陆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