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奎岭代表:打通高校创新供给的“任督二脉”
中国教育新闻网 张欣 2025-03-07 14:30:25
今年两会,科技成果转化成为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热点话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点在哪儿?本报记者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丁奎岭。
怎么才能打通高校创新供给的“任督二脉”?丁奎龄认为,关键就是做到“三个要有”。
首先,要有“全栈式、全链条”的公共转化平台。“高校科技成果一般来说产业化的链条比较长,因此建立涵盖概念验证、中试熟化、投资转让等关键环节的‘全栈式’‘全链条’公共转化平台是非常必要的。简单来说,就是让一个机构把转化的事情都干了,确保每个环节都有专人负责,每个阶段都有资源保障。”他谈到,“大零号湾”创新策源功能区和江苏省首个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都是公共转化平台的典范。
其次,要有“算大账”“算总账”的容错机制。“投进去的钱收不回来该怎么办?这个顾虑就是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一个瓶颈。打破这个困局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提升国资的容亏率,把营造创新生态、推动产业升级也作为很重要的工作目标,真正落实‘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导向。”丁奎岭说。与此同时,他建议校内也要建立“规则全、流程顺、底线牢”的尽职免责管理办法,双管齐下激发科技成果转化各方的积极性与能动性。
最后,要有“高价值”“极交叉”的科研导向。“木有本,水有源”,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的关键是要从源头抓起。“‘高价值’‘极交叉’往往意味着高风险和无人区,如果没有成体系的支持与引导,很难坚持下来。”对此,丁奎岭希望,将鼓励开展“高价值”“极交叉”科学研究写入“十五五”规划。同时,国家、地方政府以及高校要在持续提升科技创新支持力度的同时,设立更多有针对性的资助项目,让科技成果转化的“源头活水”更加充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