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员发力,上海音乐学院打造新“大思政”金课
上海教育新闻网 2024-03-18 13:37:22
如何让党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带着热气”进教案、进课堂、进入青年学生的头脑?
如何将一门思政新课,在短时间内,迅速打造成高水平高质量的思政“金课”?
如何凝聚起最广泛的育人合力,探索适合艺术院校的“大思政课”建设?
在本学期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上,上海音乐学院全员发力,大兴调研、集体备课、互评互学互促,梳理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工作期间以及担任总书记后对上海考察指导现场点、建立一批思政课教学实践基地,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服务广大市民。上音正深化“大思政课”综合改革,全员参与、共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在杨浦滨江人民城市建设规划展示馆开展主题实践活动
学校党委高度重视
多次调研、辩证施策,统筹做好开课保障
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将此次全面开课作为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重大举措,抓好后继有人根本大计的必然选择,巩固意识形态阵地、维护高校安全稳定的固本之举。学校党委多次听取课程建设专题汇报,从实体教研室的设立,到学时学分落实、骨干师资选配、资源条件保障,坚持辩证施策,统筹做好开课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开课第一周,党委书记裴小倩走进课堂,在教学设计、师生互动、特色案例等方面与大家进行了深入交流。党委组织思政教师队伍赴上海市委党校调研,实地参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海实践主题教室。
在学校党委关心指导下,上音马克思主义学院制定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实践教学方案》,梳理出首批总书记考察指导现场点,带领同学们实地感受总书记高超的政治智慧、宏阔的战略视野、卓越的领导才能、真挚的人民情怀、勤勉的工作作风和强大的人格魅力。学校坚持用好身边资源,加强实践教学,讲活道理,努力打造更多案例式、探究式、体验式、专题式、分众式、朋辈式、陪伴式等思政课程的创新教学形式。
实践成果也根据不同系部学生的特点,既有传统的实践调研报告,也有微电影、理论宣讲、原创艺术作品等,不断创新探索、始终坚持用新思想铸魂育人、更多走进同学们的内心。
学校党委多次听取课程建设专题汇报
“三轮一周期,一轮三备课”
校内外、大中小开展集体备课
“一门新课,从开设到相对成熟,至少需要3个教学周期。而每一轮开课,仅仅进行一轮集体备课是远远不够的,至少需要3轮集体备课。”
思政课老师们在达成了这样的共识之后,在上学期,陆续开展与“大手牵小手”华师大概论课教研室集体备课、马院内部全体教师备课、校内专兼职思政课教师联合备课、教研室按专题备课等,完成第一轮备课。
本学期开学前,开启第二轮集体备课,附中思政课老师也加入其中,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更加顺畅,整个周期为春季学期全过程,每次备2—3个专题,每2—3周备课一次,同时将广泛邀请各领域专家学者走进课堂,定期举行思政课学生调研座谈会。
为什么第二轮备课采用这样的方式?目的就在于随时发现课堂中存在的问题、随时梳理学生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随时优化思政课教育教学方式,建设适合上音学生特点的问题库、案例库、资源库。
上音专兼职思政课教师联合备课
第三轮备课拟放在课程结束后的暑假期间,全面总结经验和不足,做好第二轮开课准备。
重实践,全员参与教学设计
创新更多入脑入心的教学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
在实践教学筹备期间,马院组织二级系部党政班子、思政课教师、公共课教师、本研学生代表和校外专家,共同开展前期调研与实践预演。音乐学系系主任王丹丹教授、党支部副书记张洋全程参与实践教学,提出音乐与思政实践有机融合的路径设计建议。此外,马院特邀历史城市地理专家、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张晓虹教授与丁雁南副研究员实地指导,并就实践路线设计、城市历史文化素材等提出优化建议。
开展前期调研和实践预演
跟随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
让思政课堂“活起来”“火起来”
首次实践教学活动“跟随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人民城市专题”,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现代器乐与打击乐系、音乐工程系、音乐戏剧系师生团队组成,各系部书记、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齐上阵,和同学们一同学习、一同实践、一同体悟。
杨浦滨江是“人民城市”重要理念首倡地。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提出“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在杨浦滨江人民城市规划展示馆,上音师生在展示馆讲解员的带领下,领悟“人民城市”重要论述的精髓,了解杨浦滨江从“工业锈带”蝶变为“生活秀带”背后的人民力量。浦江滔滔不尽,大城生生不息。在焕然一新的滨江亲水平台,上音师生用音乐服务市民、礼赞新时代。
师生参加主题实践教学活动
虹口,被誉为“海派文化发祥地,先进文化策源地,文化名人聚集地”。在“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指引下,北外滩既是老百姓“自家的客厅”,更是“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站在苏州河北岸的世纪同框广场,青年思政课教师王翩向同行师生讲解“一江一河”与上海城市发展历史、赴法勤工俭学的青年热血历史、北外滩历史建筑背后的红色文化与遗产活化利用历程。“周恩来在上海领导地下革命斗争时,不仅要经常变换住地,也要不时更换化名,但始终坚定理想信念。”“路名的变化,见证了上海城市发展的历史,也是‘人民’在城市发展中日益凸显的例证。”……身处其景,感悟其行,在江河交汇之处、历史建筑之前的现场教学,让汇聚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上海变得更加立体,让思政课程中的历史人物变得更加鲜活,让“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更加生动。
北外滩开发建设贯彻落实“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现场教学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上音始终立足中国大地,融汇思政理论“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在新时代鲜活实践中学习理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学校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