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创新

上海:书记、校长、院士上思政大课,“魅力课堂”入脑入心

上海教育新闻网   严旦华 洪卫林   2024-03-18 09:59:28

最近,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教授褚君浩,与近3700名复旦本科生面对面,首讲“强国之路”思政大课,题目是《在科技探索中成长》;上海高校的25位思政课名师工作室及20多位思政课研究专家齐聚上海交通大学,共同探讨校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实践路径和有效方法……这是上海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持续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和质量提升的生动缩影。

书记、校长、院士上讲台

打造思政课“魅力课堂”

3月5日下午,被誉为“科普院士”的复旦大学褚君浩教授与近3700名复旦本科生零距离,成为“强国之路”思政大课的首讲者。

image.gif

复旦大学褚君浩教授开讲“强国之路”思政大课

一个半小时的思政大课上,他结合个人经历娓娓道来,畅谈国家发展和科学探索,风趣而深刻,现场掌声雷动。这位中国自主培养的首位红外物理博士,风云四号卫星、嫦娥三号月球车光谱仪、祝融号火星车的幕后英雄,用他父亲的一句话鼓励青年学子“不要做池塘表面的浮萍,要做池塘底部的痴婆鱼”,像小草一样随意、谦和、顽强。

image.gif

上海建桥学院党委书记杨伟人为师生上思政大课

3月14日,上海建桥学院党委书记杨伟人以“弘扬雷锋精神,争做时代先锋”为主题,为全体师生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政大课。上海建桥学院用雷锋精神兴校育人已坚持20年,积极建设具有鲜明校本特色的雷锋馆、国政馆、党建育人馆等红色资源场馆,打造沉浸式“大思政课”,思政课的活力更足了。

近年来,上海各高校的书记、校长、院士等纷纷走上思政讲坛,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家国情怀帮助00后大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持续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带着热气”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治国理政”“大国方略”“中国智慧”……上海积极推动各高校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和优势学科全覆盖开设“中国系列”课程,目前已建成107门课程,并组织出版《绿色中国》《锦绣中国》等12本“中国系列”丛书。

image.gif

上海积极推动各高校精心打造“中国系列”课程

思政课建设要不断向改革创新要活力。2019年以来,上海实施“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专项计划”“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行动”等思政课专项计划。累计评选上海高校思政课教师“启明星”10人,立项思政课教学改革试点项目25个,支持设立“上海高校思政课教学论坛”10个,思政课金课35门,精彩案例94个。由教育部、上海市共同成立的全国高校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已在复旦大学、上海大学等10所高校布点建设分中心。

上海还不断建好建强马克思主义学院。首批建设的5家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在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全部进入A类行列。

“大思政课”要善用之 

把思政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

一位是积极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学习、宣传、研究的知名政治学学者,一位是来自“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首提地、长期耕耘在社区基层治理一线、被居民们亲切称为“小巷总理”的实践者。复旦大学教授桑玉成、长宁区萍聚工作室党支部书记朱国萍两人同时出现在同济大学的思政课堂上。这是同济大学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创新探索。

image.gif

同济大学的思政课堂请来复旦大学教授桑玉成和长宁区萍聚工作室党支部书记朱国萍

“思政小课堂”要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中国远洋海运集团、中国中车、遵义会议纪念馆等,都成为同济大学“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

image.gif

上海学校依托课程思政育人体系深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

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就是要善用“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5年来,上海遴选建设“大思政课”建设整体试验区4个、重点试验区5个、重点试验高校10所,整体试验区实行“1+1+N”模式,即:1所高校牵头和1个行政区(或临港新片区等功能区)联合申报,再加上若干个单位一起参与,围绕“三个一体化”进行综合改革。14家单位入选教育部“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53家单位成为首批上海市“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

上海积极搭建平台,不断扩大经验辐射。3月15日,由上海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和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的“校史融入思政课教学暨名师工作室建设研讨会”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共享经验做法。国企掌门人走上讲台、田头地间开上劳动实践“思政课”……近年来,上海交通大学持续深化“大思政课”建设,构建大中小一体化、校内外一体化、知信行一体化的“大系统”,以“四抓四育”推动“大思政课”整体试验区建设,产生诸多创新成果。

教学共研、资源共享

大中小学“同上一堂思政课”

上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上海师大-徐汇区作为上海“大思政课”建设整体试验区,以上海师范大学“强师行动”和徐汇区德育骨干梯队打造项目实施为载体,构建了从“种子教师”到“领军人才”的“大思政”骨干教师专业成长阶梯,让老师们把思政课讲得更准、更深、更透、更活。

image.gif

上海举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比武

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一项重要工程。上海商学院以奉贤区博物馆“丹甲青文”中国汉字文物精华展为主线,以“同上一堂思政课”的方式,组织奉贤区大、中、小教师基于各学段思政课程教材,围绕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等内容,探索“大思政课”社会大课堂和大中小一体化思政课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实践展示。学校还聚焦“读红色经典 做信仰传人”主题,贯通大中小师生多重阅读主体、构建大中小师生阅读育人大平台,以阅读育人助力“大思政课”建设。

5年来,上海初步建成市区联动、区校协作、校际协同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机制,推动15所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与16个区教育局结对共建,搭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共研、资源共享平台,培育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示范区(教育集团)。上海还成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并打造“讲台上的新思想”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观摩课品牌,组织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针对同一主题开展教学展示,每场均吸引超过10万人次的师生观摩学习。

领航的种子飞出校园

实践的脚步踏遍神州大地

五年来,在“大思政课”的阳光沐浴下,一颗颗领航的种子飞出上海的校园,走向社区、走向农村,他们的脚步踏遍神州大地。

“领航班”,这是华东理工大学正在推进的一项“大思政课”建设实践。学校以党建为引领,从学生党员、楼层长代表、“青马工程”学生中挖掘100名典型,组建“领航班”,以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的形式,探索形成从“1到100到N”的时代新人培养模式。

image.gif

华东理工大学首期“领航班”思政大课堂走进“好书主题展”。图为学员在宣讲领读《火种:寻找中国复兴之路》

去年暑假,“领航班”学员、药学院2021级学生彭施宇和学院“云归知处”实践团成员前往云南昆明、文山、大理等地,深入挖掘云南当地传统药材西归的药用食用价值,寻找千年药材赋能乡村振兴的“良方”。彭施宇说:“‘领航班’让我更加坚定了知行合一,未来我将学以致用,努力成为东西部协作的贡献者。”

自从2022年进入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读研,金吉儿就觉得思政课更有吸引力了。以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例,2023年夏天,她和小伙伴跟着导师、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治东来到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模范生”柘坑戴村,在美丽乡村的角角落落边走边看、边听边学。

诗画般的乡村图景、沉浸式的体验观摩让金吉儿深受触动。“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这样的思政课很接地气,也让我很受用”,最近她更是把毕业论文选题定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唯物史观基础”,在实践学习基础上持续深化理论研究。

开设概论课、专论课、个论课,建设“实景课堂”“行走的课堂”等实践课,融入课程育人体系,目前上海思政课建设已经形成“圈层式”的课程体系。

思政课不再仅仅是课堂教学,更是阳光和雨露,滋润每一个学子的心田,让红色种子在他们的心田发芽,像蒲公英一样飞向祖国大地……


责任编辑: 陆芸

2023年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人文行走网上学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