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举措

上海这项综合改革像阳光和空气充满每间教室,这门课专职教师比5年前多了一半

上观新闻   徐瑞哲   2024-03-18 09:55:38

3月14日下午,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苏盈荧等4名学生向选课同学讲解自己的4幅原创海报作品“衣食住行”,其中就有中国高铁里程数、国产大飞机投入商飞、新能源电动车出海等“新三样”画面。

学子原创中国式现代化海报

“从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过60%,到粮食产量1.39万亿斤再创历史新高,同学提到这些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里的数据,都是在‘两会’上赢得全场掌声的数据。”作为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师大校长袁雯等教授走进这个新学期的思政课堂。袁雯不仅援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对热词“新质生产力”的诠释,还贴心告诉这些未来教师,预计今年高校毕业生超过1170万人,占城镇新增就业人口一个“大头”,为此政府工作报告特别提出:加强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促进服务。

持续推进最新理论、创新成果“带着热气”入耳入脑入心,这是上海校园里的思政金课之一。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先行试点工作,成为上海承担的国家级改革试点任务。仅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目前上海高校思政课专职教师人数就与5年前相比增长近50%,上海首批建设的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这5家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全部进入A类行列。

两会精神走进思政金课

以“新思想”为核心内容建设课程群

走进上海中医药大学,来到一间全新大教室,有如步入一个主题展。墙面上的展板不仅梳理出“习近平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重要论述,还以一幅幅地图的方式呈现了“习近平考察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主要国内足迹”,比如去年考察河北石家庄国际生物医药园规划展馆时就强调,研发生产更多适合中国人生命基因传承和身体素质特点的“中国药”,特别是要加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当年秋季学期,上海就以全市15家示范马院为试点,在全国率先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

在以这一“新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群建设中,上海推动全市高校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和优势学科全覆盖开设“中国系列”课程。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目前各校已建成“治国理政”“大国方略”“中国智慧”等107门课程,组织出版华东理工大学《绿色中国》、东华大学《锦绣中国》等12本“中国系列”丛书,形成“一校一品牌”生动局面。

“七一勋章”获得者、全国劳动模范、东华大学校友黄宝妹走上《锦绣中国》讲台

正如上中医《岐黄中国》系列课程,形成本硕博一体化思政课授课模式,全校选修学生涵盖16个专业,硕博士研究生占比超30%。从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到上海纽约大学童世骏教授,他们走进“岐黄中国-人类思维系列”课程分别主讲史学哲学;学校党委书记曹锡康也走进“岐黄中国-基因系列”课程,主讲“解码中医药文化治理基因——治国理政中的中医智慧”。

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大二学生沙亭月,在学习中医药基础理论时就接触过“上工治未病”这一主张,而听讲中医药文化治理基因一课,对“治未病”这些中医智慧与治国理政的关联受益匪浅。“习总书记在四川三苏祠考察时就指出要善于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她表示,身国同构同理,古有“未雨绸缪”,今有前瞻性战略谋划,放出长远目光,才能事半功倍。

汪品先院士开讲同济大学公共选修课“科学与文化”

“大思政课”综改也有试验新片区

上海是教育部“大思政课”建设综合改革试验区,大思政课,要善用之。下一阶段,上海思政课改革创新继续开辟试验田。如上海交通大学围绕科学家精神以及高校校史融入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进行探索与实践;华东理工大学围绕数字化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线上线下有效衔接的混合式教学进行新探索;上海戏剧学院则开展《戏剧背后的思政密码——短视频教学项目探索》项目。

“我能感受那种开天辟地的勇气,那种坚持探索真理的精神,我还学会了怎样制订视频制作计划,锻炼了团队合作能力,也能运用到生活和学习中。”华东理工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2023级本科生祝梦莹,在完成了关于中共一大和二大会址纪念馆的实践项目后说道。

“思政V课堂”实践团队在讨论项目

小祝谈论的正是华理大思政改革项目“思政V课堂”,她和同年级的4100多名本科新生都在亲身参与这项改革。学校在大一和大二两个学年各设置1学分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这2个学分包含以Vlog视频形式记录实践过程,选题涵盖重走信仰之路、感悟发展成就、品味文化魅力、走进社会建设、见证绿色发展等五大类。

开门办思政,大思政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同步。根据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等12部门联合制定的《上海市“大思政课”建设综合改革试验区实施方案》,上海遴选建设“大思政课”建设整体试验区4个、重点试验区5个、重点试验高校10所。其中,整体试验区实行“1+1+N”模式,即:1所高校牵头和1个行政区或临港新片区等功能区,再加上若干个单位一起参与,进行综合改革。

大学生志愿者在雷锋馆讲解服务

在临港大学城,“大思政课”综改也有“新片区”。作为沪上首建马院的民办高校,上海建桥学院里有3个馆:雷锋馆、国政馆和党建育人馆,其中依托雷锋馆开发的校本特色“中国系列”课程《奉献中国》,课堂就设在馆内“雷锋讲堂”。14日下午,校党委书记杨伟人以“弘扬雷锋精神,争做时代先锋”为主题为全体师生上党课,开展国情教育,提倡服务奉献,形成特色思政。三大红色场馆已成为上海市高校“三全育人”共享基地和上海市教育系统关工委教育实践基地。

大学师生为中小学生上“红色文化”主题思政课

“大中小”共同体推动思政课一体化

思政课不一定在教室坐着听,大中小学生也不一定不同堂。这周末,在习近平总书记首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小山村——浙江省安吉县余村,两地学生大手牵小手。“与村民同吃同住,谈家常、话家事,还开展晨读夜谈、撰写日记、结业展示等活动,新鲜又接地气。”东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硕士新生王佶婧和小伙伴走访污水处理厂实地采样,并提供可行方案。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博士新生胥德连等也带领安吉县天荒坪镇中心小学小朋友为家乡设计IP,将自己眼中的安吉画出来,“通过艺术设计再加工,推进当地土特产包装、文创产品等项目落地,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小朋友们走进上电未来能源创享中心

上海电力大学人工智能科普基地里,本区中学生们在老师带领和指导下“做中学”,了解我国人工智能发展史,并在机器人编程、无人机编程、机甲对抗赛中化身“小工匠”,兴趣盎然地组队合作、共同制作。“我们要珍惜当下资源,勤奋刻苦学习,为祖国创新创造事业添砖加瓦。”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等思政元素,被嵌入教育场景和育人氛围。

上海市推进“大思政课”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工作会议提出,构建学段衔接的“大体系”,突出内容渐进性、机制协同性,切实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其中,上海高校“中国系列”课程正向中小学延伸,在全市16个区全覆盖开设,并培育100门中小幼“中国系列”课程。同时,组织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针对同一主题开展教学展示,体现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各段课程分层递进、螺旋上升、整体衔接的课程内容。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领读》面向学生赠书

3月15日,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领读》共同主编、华东师大党委书记梅兵等,一同赠予学生刚在沪出版发行、十多位名家专门著述的公共读物。李君如表示,“根据教学实践,我们考虑把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典著作分开来,前者重在领读,后者重在导读。总体要求,是精读。”在教本等方面,《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等“一体化”系列丛书此前已出版,形成小、初、高、大学“启蒙-体验-常识-理论”的全链条教学模式。

“由点到面”“由面到体”,“从政策到制度再到文化”,上海“大思政课”综合改革正在使思政教育像阳光和空气一样充满每间教室,产生着盐溶于汤、润物无声的育人实效。


图片来源:受访高校

责任编辑: 陆芸

2023年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人文行走网上学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