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好量质齐升大文章——代表委员热议如何强化高等教育龙头作用
中国教育报 杨文轶 于珍 2024-03-11 09:39:05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
勇担龙头使命,奋力开拓新局。教育部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60.2%,提前完成了“十四五”规划目标。未来,高等教育如何实现“量质齐升”的内涵式发展转型,引领教育强国建设?在今年两会上,代表委员就此展开了讨论。
做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主阵地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人才培养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高等教育最本质的要求。“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成为摆在高校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校长汪小帆认为,高校人才培养必须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有机结合,把“学做人”和“成大器”相统一。
“在学做人方面,要特别注重学生的人格养成,将科学素养和人文情怀相结合,坚定科技报国的理想信念,用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学生成长的内在动力。”汪小帆说。
去年的开学典礼上,汪小帆向新生分享了关于自己人生历程中几次重要选择的感悟,讲述了学校师生的人生梦想、价值追求和奋斗故事。“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如何开启一段求知、求真、求梦的新征程?”他以开学典礼为育人第一课,勉励新生在奔赴人生更高的山峰时追求卓越、挑战自我。
当下,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加速,领域和专业越热门,知识更新速率越快,对应对变化挑战的能力要求越高。
“把人工智能训练成做题家是科技的进步,把人训练成做题家是教育的落后。”在上海代表团开放团组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复旦大学校长金力的话语振聋发聩。他表示:“我们要把造就一流人才方阵、加快培养紧缺人才作为建设创新型大学的根本任务。”
多年来,复旦大学始终把建构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作为发挥教育龙头引领作用的关键任务,积极延揽一批国际顶尖科学家和青年才俊为本科生、研究生授课,指导学生开展高水平学术研究,充分用好学科交叉“催化剂”,激发学生的跨学科学习热情。
“要从根本上扭转研究生教育的基本观念,把学生摆到教育体系、育人场域和资源配置的中心,把本研一体化作为重要改革方向,做到招生工作贯通、培养方案贯通、课程体系贯通、教务管理贯通,真正塑造出一个本硕博贯通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金力说。
做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主力军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强化基础研究系统布局,长期稳定支持一批创新基地、优势团队和重点方向,增强原始创新能力。”
去年,教育部在部分高校启动建设“数理化生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心”。今年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原校长吕建带来了一份建议:“动态调整、适度扩大‘数理化生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心’的规模,并形成特色化内涵系列,构筑更为宽广雄厚的基础学科高层次拔尖人才培养基座。”
地基打得牢,大厦才能建得高。高校基础学科众多、底蕴深厚,在开展基础研究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高校要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凝练科学第一性问题,加快布局前瞻性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自主布局能力与学科交叉,致力于发现新现象、认识新规律、获得新知识、建立新理论,产出具有前瞻性、颠覆性的原创性成果,努力建设有世界影响力的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丁奎岭表示。
在上海交大,生命科学与海洋装备技术的交叉,让人类得以领略万米深渊下的生态奥秘;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的交叉,让基因存储海量数据从设想变为可能;医学与智能制造的交叉,将手术的精准和微创推向新的高度;法学与计算机科学技术等交叉,让智慧法院助力加速实现公平正义。
“为抢占科技制高点,我们不但需要培养更多具有全局观念和前瞻判断力的战略科学家,还要引育更多前沿领域的全球顶尖科学家以及有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科学家,形成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人才梯队,在抢占科技制高点的过程中,成为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领跑者’。”丁奎岭说。
做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
近年来,在神舟飞天、北斗组网、羲和逐日、高速铁路、C919大飞机、港珠澳大桥等一系列大国工程中,数百所高校作出了突出贡献,取得了丰硕的科技成果。
如今,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交融激荡的大背景下,人工智能新技术的出现,给高校科技创新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流大学要勇担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使命,致力探索新赛道、联动产教研、解决大问题,培育更多原始创新和重大攻关成果。”全国政协委员、浙江大学党委书记任少波表示。
浙江大学聚焦“四个面向”,着力推进引领性创新和有组织科研,在脑机智能、新物质创制、深海机器人等前沿领域取得丰硕成果,在清洁能源、高端装备制造、传染病诊治等领域实现一系列重大关键突破。
复兴业,须人杰。高校应当如何建设科技人才队伍,为新质生产力提供不竭动力?
去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8所高校首次试点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南京大学共有14名本科生带着项目顺利入选。
“南京大学的科研环境培养了我对科研的热情,让我能够和志同道合的同学们共同奋斗。”入选学生之一、南京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学生史浩男印象很深刻,在一次与导师的面谈中,他忐忑地展示了还不成熟的初步结果,导师没有否定他的研究,反而指出了其中潜在的价值。
“要积极发挥高校基础研究优势,不断推动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主动为国家和地方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吕建表示。
汪小帆则发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作为国家资助基础研究的主渠道,申请数量每年都以较大幅度上升,但总体资助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竞争越来越激烈。因此,他建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加大对高校青年教师的支持力度。
“资助率多提升一个百分点,就会有一批青年教师受益。”汪小帆建议,可以增加面上项目三年期和两年期项目的资助比例,增加青年项目两年期和一年期项目的资助比例,激励教师进一步凝练科学问题和创新点,从而提出和开展更高质量的创新研究。
昂起高等教育龙头,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代表委员畅想着、期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