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声音

两会声音 | 上海市人大代表张治建议:筹建“上海教育博物馆”!

第一教育   白羽 金浩文   2023-01-13 10:03:42

上海教育是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的缩影,多年来“海派教育”一直是上海乃至全国的骄傲,但是迄今上海还没有一家教育主题的博物馆。

2023年上海两会上,上海市人大代表、宝山区教育局局长张治建议,上海应适时筹建“上海教育博物馆”(或“上海近现代教育博物馆”),展现上海教育历史发展轨迹,讲好中国教育故事。

“海派教育”历史底蕴浓厚

上海地区的学校教育最早可追溯到近千年前的北宋时期。

近代以来,上海始终是中国教育改革创新的前哨灯塔:

1843年上海开埠,在全国首开近代教育;

1872年,詹天佑等第一批留美学童从吴淞口走出国门,迈出中国教育走向世界的第一步,开启了中国的留学生教育;

1878年,中国人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正蒙书院诞生(现名梅溪小学);

1896年,“南洋公学”(今上海交通大学)成为近代中国第二所高等学府;

1901年,中国最早的教育专业刊物《教育世界》于上海创刊;

1905年起,中国最早的“大学城”吴淞大学城,成为上海近代教育的桥头堡;

1917年,中国首家职业教育机构中华职业教育社在上海成立……

“海派教育”历史底蕴浓厚,上海教育博物馆的建立可以加强上海教育历史研究,让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上海教育的发展历程和趋势,展示陶行知、马相伯、蔡元培、黄炎培、舒新城等教育家在上海的革新和实践,激发人们进一步思考和促进上海教育改革发展。

张治认为,建设一个能呈现上海教育历史特色和中国近现代教育全貌的、综合性的教育博物馆,可集中研究、展示、交流上海教育发展史和中国近现代教育史,对促进上海城市空间品质提升和城市精神塑造,以及对推进中国教育现代化建设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成为先进经验输出“窗口”

张治指出,建设上海教育博物馆有着显著的社会价值。

1、能够弘扬尊师重教优良传统,推动上海优秀教育文化传承与推广;

2、可以使教育界增强“四个自信”;

3、加强上海教育文物资料、教育文化遗产、教育遗迹的发掘、保护;

4、展示上海教育文明和传播新时代海派教育发展理念;

5、可以提升上海城市精神,促进国内外交流互鉴。

高举“平民教育”“生活教育”旗帜的陶行知将宝山当成第二故乡,立志职业教育的黄炎培,探索学前教育陈鹤琴,实践中小学“新教育运动”的舒新城,创办大学教育的梁启超、蔡元培、梅贻琦、马相伯,以及一辈子学做教师的人民教育家于漪等,都曾在上海留下过他们力破沉疴、探索中国教育变革良方的足迹。

张治说,上海教育博物馆可以更好地展示和传播历史发展中涌现出的中国教育家代表、先进教育理念和教育改革成果等。同时,上海是我国教育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既是讲述中国教育故事、输出先进教育经验的“窗口”,更是中西教育交汇融合“先试先行”的媒介。上海教育的开放性,决定了建立上海教育博物馆作为交流基地的显著意义。

开放式、多功能、公益性

对于上海教育博物馆的具体功能定位,张治也有着较为细致的构想。“上海教育博物馆应建设为一个开放式、多功能、公益性的机构,集教育展览、信息交流、学术研讨、咨询服务、技术展示与驱动教育创新等功能于一体,特别要应用虚拟现实等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手段,创建数字孪生的教育博物馆。”

上海教育博物馆应建设成为教育文物收藏中心、教育文化展示中心、教育文明研究中心、教改经验推广中心、国际教育交流中心、教育技术创新展示中心、青少年科普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功能。

“上海教育博物馆宜选址在上海宝山的吴淞创新城。”据张治介绍,宝山区作为南北转型的核心地域,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历史地位。

当前,我国教育主题的博物馆极少。地方性、专题性教育博物馆相继建立,城市级或主题性的教育博物馆比较分散,普遍存在场所规模小、辐射范围较窄(选址集中在教育场所和学校)、资源整合弱等问题与挑战。

张治坦言,聚焦“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博物馆,目前还是空缺,若上海教育博物馆规划设立比较完善,完全可以承担国家教育博物馆落地的任务,为全国建立一个行业类的标志性文化地标。

责任编辑: 陆芸

优秀班主任的成长秘籍,请点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