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种植收获丰 “摇篮农庄”育“新苗”
教育不仅在教室内,也可以在大自然。在植树节来临之际,杨浦区打虎山路第一小学最近开启了新一轮的“花式育人”。同学们走进校园里的“摇篮农庄”,从一粒种子开始,展开一场融合劳动、自然、科学等内容的跨学科综合实践之旅。
正值春暖花开的季节,杨浦区打虎山路第一小学的“摇篮农庄”又开启了新一轮的种植活动。三年级的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如何种植、观察农作物,这也是学校为孩子们精心准备的十岁生日礼。
棉花种植需要注意什么?后续应该如何施肥养护?同学们一边拿起锄头卖力翻土,一边听着老师的细心讲解,收获了不少种植棉花的实用技巧。
对于孩子们来说,这不仅是一堂劳动实践课,也是集自然、科学等元素为一体的跨学科综合实践,因此学会提问是收获更多的关键。“为什么棉花种子是蓝色的?”记者在现场看到,不少拿到棉花种子的同学向老师提出了心中的疑问。杨浦区打虎山路第一小学科技教师、“摇篮农庄”负责人季楠深入浅出地解答了同学们的疑问,原来棉花种子是蓝色的原因是防止病虫害,同时外部包裹的衣壳可以给种子提供能量。
杨浦区打虎山路第一小学科技教师、“摇篮农庄”负责人季楠为同学们讲解蓝色棉花种子的秘密
在“摇篮农庄”种下棉花后,同学们还需要继续养护、观察,并且绘制自然笔记、记录植物的生长细节。此外,学校还通过“我与小树共成长”认养挂牌、班班认领责任田等活动,让这场跨学科综合实践融入校园生活日常,在潜移默化中,为同学们带来更多收获。
据介绍,从2012年9月起,打一小学便成立了科学教育实践社团“摇篮农庄”。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摇篮农庄”从最初一块树荫下的小菜地逐渐发展成如今的七块农田和三个高盆。休息区、工具房和花架也一应俱全。后续,同学们还会将收获的农作物,通过制作成工艺品等方式,参与到慈善义卖等活动中,在长周期、闭环式的系列化实践学习中茁壮成长。
张婧懿 杨浦区打虎山路第一小学科技组组长科技总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