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体育新风尚 申城多措并举打造“活力校园”
今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对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作出全面系统部署。其中明确提出,要落实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近日,记者走访申城多所中小学校发现,不少学校正积极优化课间活动安排,丰富体育课程内容,营造更优质的运动环境,多措并举打造“活力校园”。
在黄浦区瞿溪路小学,学校共有300多名在校学生,但校园面积仅有2800平方米,生均面积十分有限。
如何让每个同学都能有效参与到30分钟的大课间活动中来?学校巧妙利用校园里的每一寸空间,比如把班级门口的走廊打造成了一个趣味运动的“新天地”。下图中,同学们正在玩耍自己设计“红绿灯游戏”,这个游戏要求学生们通过红绿灯的变化进行不同的动作,如蹲下、跳跃、走步等,锻炼下肢力量和身体协调性。
创新不仅体现在活动设计上,还在于全校教师的共同参与。为了确保大课间活动的顺利进行,体育老师与班主任、其它学科老师也都参与其中,与学生们一起欢乐运动。
施诚怡黄浦区瞿溪路小学三(1)班班主任
此外,黄浦区瞿溪路小学还精心设计了各类室外运动项目,从障碍接力赛跑、八字绕标志桶运球,到顶盒子、挂片子、造房子等传统“弄堂游戏”,让30分钟的大课间充满了活力和乐趣。
陈一鸣 黄浦区瞿溪路小学教学教导
校内充分挖掘有限空间,校外积极拓展场地资源。在静安体育中心,来自中山北路小学击剑队的同学们正在专业教练的指导下进行日常训练。从校园启蒙兴趣,到进入俱乐部培养,再到更高一级的区青少年击剑队,优质的场地和专业化训练的配套,为这些孩子的体育成长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张蔚 静安区青少年体育训练管理中心击剑重剑教练员
立足“十五分钟体育生活圈”建设,学校还与一街之隔的火车头体育馆建立合作。同学们步行可达,在课后服务时间里,进行羽毛球等专项运动的学习和锻炼,进一步构建起校园体育的多元发展格局。
赵慧 静安区中山北路小学学生发展部主任
如何让孩子们拥有既感兴趣又适合自己的体育运动?“一校多品”建设是关键。同济大学附属新江湾城实验学校就通过不断引入有趣好玩的新兴项目,丰富孩子们的选择。寒假中,学校为原有的跑酷运动又开辟了新场地、建了空中赛道。全长42米,设有12个特色障碍,融合攀爬、跳跃、平衡等多元运动元素的新赛道,不仅充分激发起同学们运动的积极性,更为他们的身体带来了全方位锻炼。
依托同济大学、区体育活动中心、区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等多方共建,目前学校还开设了网球、轮滑冰球、体育舞蹈、跆拳道等十几个专项体育运动项目,满足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求。
杨佳 同济大学附属新江湾城实验学校体育教研组组长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从今天起正式实施的《上海市中小学体育工作管理办法》,也为校园体育建设提供了更量化的指标和明确的方向。在专家看来,文件的实施能够更有力地激发和推动学校体育工作的管理智慧、教师的教学创新、以及各类资源的高效整合。
马瑞 上海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