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科技翻译学会2024年年会暨成立40周年庆祝大会在上理工举行
本网讯 (记者 程媛媛)在人工智能技术重塑翻译生态、推动学科转型升级的新时代背景下,上海理工大学充分发挥文理工融合的办学特色,与上海市科技翻译学会携手探索科技翻译创新发展路径。3月8日,由上海市科技翻译学会主办、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承办的“上海市科技翻译学会2024年年会暨成立40周年庆祝大会”在上海理工大学举行,近200位与会嘉宾深入探讨了大语言模型时代的翻译范式变革与创新机遇。
开幕式上,上海理工大学副校长蔡永莲介绍了上海理工大学多学科综合发展的历程及多年来在翻译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努力,向上海市科技翻译学会成立40周年表示热烈的祝贺,并殷切希望与会专家学者在通过翻译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赋能上海卓越全球城市建设上建言献策,进一步推动科技翻译和翻译科技的创新发展。
上海市科技翻译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理事长方梦之回顾了学会发展历程和人员结构调整。第七届理事会理事长左飚指出学会40年来与时代的脉搏同频共振,与民族的兴衰同心相连,以自身发展为中华复兴做出了贡献。第十届理事会即现任理事会理事长胡开宝提出将聚焦人工智能背景下翻译人才培养、上海科技翻译史研究、推动校企合作三大方向,推进学会高质量发展。
颁奖仪式上,学会为长期投身科技翻译事业的第八、第九届理事会理事长何刚强教授颁发“终身成就奖”,为在翻译技术研发、学科建设等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11位高校教师和行业人员颁发“特别贡献奖”个人奖,2家单位颁发“特别贡献奖”机构奖,并表彰了15名“优秀科技翻译工作者”。获奖者来自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十余所高校和企业。
在主旨发言环节,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外文局原副局长兼总编辑黄友义作了题为“科技翻译将面对国际市场向纵深发展”的主旨发言。他强调中国的国家发展赋予了科技翻译广阔前景,今后对外科技翻译将有更大的国际市场,并向垂直领域发展。人机结合是翻译发展的基本规律,人工智能语言工具正在把翻译专业推向从未有过的高端。
湖北省翻译工作者协会会长、武汉大学教授刘军平以“论史学方法论在翻译史研究中的价值与应用”为题,从史学方法论视角解析翻译史研究,强调跨学科视角对翻译理论创新的重要性。
《上海翻译》主编、上海大学教授傅敬民在题为“我国应用翻译研究的发展历程与趋势”的主旨发言中,梳理了我国应用翻译研究的发展脉络和现存问题,指出如何在人工智能时代进一步促进应用翻译研究的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应用翻译及其研究功能,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迫切议题。
上海凌极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昕和上海译国译民翻译服务有限公司合伙人兼高校事业部总监洪细梅,分别代表企业会员发言,从技术研发与校企合作角度,探讨了人工智能在翻译项目管理与人才培养中的应用前景。
上海市科技翻译学会第十届理事会理事长胡开宝做了2024年学会工作报告。秘书长韩子满做2024年学会财务报告,随后提议就增补常务理事和理事进行投票表决,并获得全票通过。学会第八、第九届理事会理事长何刚强在闭幕词中表示,以ChatGPT、DeepSeek、Manus为代表的AI技术革新正在深刻影响翻译实践与研究领域,带来新的挑战。他建议学会未来应着力为不同院校、不同专业的青年教师搭建常态化交流平台,通过思想碰撞激发创新活力,共同推动翻译事业的发展。
在人工智能技术重塑全球创新格局、语言服务成为国家战略能力重要支撑的新时代背景下,本次大会既是对上海市科技翻译学会40年辉煌历程的全面总结,更是开启科技翻译创新发展新征程的重要里程碑。上海理工大学将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深化与学会、行业的战略合作,打造跨界融合、协同创新的发展体系,推动翻译学科与产业需求的深度融合,强化技术赋能,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精通专业领域、掌握智能技术的复合型高端翻译人才,为提升我国在全球科技治理中的话语权、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谱写新时代科技翻译创新发展的崭新篇章。
学校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