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人奋进,上海市教育大会引发热烈反响⑩
上海市教育大会2月14日举行。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聚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聚焦弘扬教育家精神,聚焦深化教育改革开放,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大会提出了明确要求,为上海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市、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大会催人奋进,引发热烈反响,一起来看——
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宋磊
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将深入学习贯彻上海市教育大会精神,对接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需求,瞄准“新双高”要求和“一体两翼五重点”的现代职教体系主要工作任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推进人才培养、“五金”建设、服务贡献、师资队伍、国际交流、办学治理等六大重点行动计划,持续巩固“工艺美术+”传统办学优势,同步向数字产业、人工智能、时尚消费、城市更新等战略性新兴领域布局发展,不断培养新时代高素质技能人才,为上海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贡献力量。
闵行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刘路喜
闵行职业技术学院要从多方面着力,贯彻落实上海市教育大会精神:推进“大思政”一体化建设,打造“行走的思政课”;深化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教育教学改革,推进“五金”内涵建设;坚持“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践行教育家精神,加强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和订单班人才培养;深化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提升教学、科研和管理水平;实施“天择荣誉计划”,培养拔尖创新技术技能人才;依托“上海大零号湾工匠学院”,强化技能培训和社会服务,不断开创学院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上海电力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 赵耀
我们培养的人才不仅要顺应现代化建设需要,更要“支撑引领”现代化建设。身为能源电力领域青年教师和科研工作者,我们要主动对接能源强国战略,聚焦上海“五个中心”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临港新片区低能耗示范城市建设对科技、教育、人才的需求,持续优化“科教融合、产教协同”育人模式,深化“学科交叉+产教融合”课程改革,紧盯“新型电力系统”和“能源转型发展”开展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着力培养复合型能源电力创新人才,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市提供重要保障。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杨伊
上海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排头兵,作为师范院校的教师,我深感责任重大。我要以开阔的思路理解师范教育的时代内涵,以“大先生”的境界追求呵护生命的成长,在“五个中心”坐标系中理解教育、特别是师范教育的重要意义。在教学方面,要扎根于上海这座充满活力与创新的城市,厚植育人情怀,用教育家精神引领日常工作,并将其融入教育理论的学习过程,向未来教师不断传播,让教育家血脉在课堂中被感知和传承。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智能技术学部党委书记 杨瑞君
上海市教育大会吹响了加快建设教育强市的冲锋号角。智能技术学部将率先改革,深入落实学校新一轮教育综合改革,主动答好高等教育“两个先行先试”的实践命题。智能技术学部将以“智能赋能”,持续探索“学科+产业”创新交叉培养模式,提升学科能级,更好对接产业发展需求,加强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专业和学科建设,培养“智能+”复合式应用型特色人才,在聚焦国家战略需求、支撑区域发展和推动产业进步上体现更大担当作为。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 董旖旎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学校教师热议的中心话题。我们必须深刻认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新要求,把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面临的新挑战,把全面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作为核心任务,紧密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在思政课建设、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加快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等方面形成合力,及时总结经验、打造创新亮点。
晋元高级中学党总支书记 季洪旭
上海市教育大会吹响了建设教育强市的集结号,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必须勇立潮头,锐意进取:一是落实党总支主体责任,推进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为核心内容的大思政课建设,在内容创新、方式创新、机制创新、组织创新等方面进行卓有成效地探索;二是尊重育人的客观规律,尊重天性、张扬个性,优化指导选择、提供选择、成就选择、保障选择的育人路径,筑牢“选择教育”的四梁八柱;三是做强科学教育体系,以理创、智创、技创、工创等学习空间建设为抓手,以市级人工智能实验校建设为突破口,一体化推进课程、教学、队伍和资源建设。
崇西教育集团校长 刘金华
上海市教育大会为新时代上海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崇西教育集团将认真贯彻落实大会精神,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努力打造崇明西部优质教育高地:一是坚持立德树人,培育时代新人。深入挖掘本土资源,厚植家国情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二是深化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创新教学方式,优化课程建设,强化师资队伍,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三是促进教育公平,共享优质资源,让每个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