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半的“芯”体验 三位研一学子的住企生活
在今年上海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完善重点产业人才住企培养。这个新学期,不少沪上高校也纷纷围绕这一产教融合新模式展开深层次探索。与传统实习相比,住企培养有何不同?会给学生带来怎样的影响?一起来看。
早上九点多,上海海洋大学研究生孙志豪和往常一样,穿戴整齐从宿舍出发。和其他学生不同的是,他前往的不是课堂也不是实验室,而是一家集成电路企业。
企业配备的宿舍,和办公地点都在一个厂区里。打卡完毕,孙志豪就开始了今天的工作。在行业导师的指导下,孙志豪正在熟悉先进湿法工艺。从今年1月中旬入职以来,包括他在内的三名研一学生,就在这家位于临港新片区的上海芯源微企业发展有限公司,当起了住企联培生。孙志豪告诉记者,在这里他能接触到最新的设备和技术,虽然刚从学校到企业,难免有一些不适应,但通过实践练习和行业导师的指导,现在已经慢慢上手。
孙志豪 上海海洋大学工程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 住企联培生
除了强调实战,比起传统实习,住企培养还有哪些不同?在会议室里,同是联培生的吴康宁,正跟着导师旁听项目讨论,时不时记录下一些要点。而这样的场景,将贯穿接下来两年半的时间,一直到他毕业。吴康宁说:“旁听各类技术研讨和项目规划会议,了解不同工作阶段的重点,当然这些工作很辛苦,但我觉得收获也很多,也是很值得的。”
吴康宁 上海海洋大学工程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 住企联培生
住企培养的长周期,其实也更符合企业用人的需要。身处正在迅速发展的集成电路行业,有着一定人才缺口的企业,更希望学生毕业就能上岗。上海芯源微企业发展有限公司电气工程师、行业导师谢岩说:“相较于传统的短期培训,住企长周期的一个培养,学生可以更加充分的掌握所需要的知识,还有技能。”
谢岩 上海芯源微企业发展有限公司电气工程师 行业导师
为了配合长周期的培养模式,上海海洋大学也调整了教学计划,将绝大多数的课程安排到第一个学期完成。虽然培养地点不再以校园为主,但并不意味着学校当起了“甩手掌柜”。当联培生之一的李云龙在工位上忙碌时,上海海洋大学教授周悦则在一墙之隔,和企业导师们商量着接下来的培养计划。这样的定期交流已经成为常态,由此催生出的是毕业论文的全新变革。联培生们的论文课题,不仅要求来自产业一线,同时还将施行双导师制。
李云龙 上海海洋大学工程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住企联培生
周悦 上海海洋大学工程学院电子信息(控制工程方向)学科负责人 教授
王艳华 上海芯源微企业发展有限公司电气科科长 行业导师
入职仅仅一个多月,这些住企联培生们已经越来越适应工程师的日常。就餐时,穿着工服的学生们会交流项目内容;空闲了,他们也会和带教导师来场羽毛球赛。而这也是校企双方所期待的,以高质量的住企培养新模式,让人才培养真正实现从校园到职场的无缝衔接。
范宁 上海芯源微企业发展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部长
许竞翔 上海海洋大学工程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