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推进高校科技创新 服务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
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结合点,在人才培养、基础研究、重大科技创新等方面发挥着关键支撑作用。近年来,上海以服务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着力点,扎实推进高校有组织科研,着力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努力实现科教兴国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上海的高质量落地。今天的“六年来上海教育事业发展成就巡礼”系列报道,我们一起关注沪上高校如何从规划到布局、从基础研究到转化应用层层发力,不断强化创新牵引的科技支撑。
激发高校科研创新活力,加强顶层设计是关键起步。上海制定了推进高校“双一流”建设若干意见和实施方案,出台《上海高等学校学科建设与优化布局规划(2021—2025年)》《上海高校创新策源能力提升行动方案(2021—2025年)》等配套文件,引导高校科学定位、聚焦重点、特色发展,积极承担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任务,不断提升创新策源能力。目前,全市共有15所高校、64个学科进入“双一流”国家队,整体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共有75个高峰学科仍在持续建设中,面向科技前沿和产业发展需求,超前布局未来学科领域。
完善科研布局提升高校科研创新能级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上海深化落实国家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和本市关于加快推动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不断探索完善基础研究选题和支持体系:依托数理化生等基础学科领域,组建上海数学中心、李政道研究所、费林加诺贝尔奖科学家联合研究中心等高水平基础研究机构;力促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开展基础研究高地建设,分别成立相辉研究院、思源研究院。据统计,上海高校年均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总数超4000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科学》《自然》《细胞》等顶刊上发表的高水平论文数,占到全市60%左右,牵头获得的国家科技三大奖,占到全市70%左右。
赵东元 复旦大学相辉研究院院长 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获得者
为了进一步提升高校科研创新能级,围绕“国之重器”,上海高校牵头搭建了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一系列高水平创新平台,作为依托单位重组了25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了8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浦东张江,上海科技大学科研团队正在调试的这项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就是我国迄今为止投资最大、建设周期最长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总投资近100亿元,标志着我国在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研制和使用方面,步入国际先进行列。
刘志 上海科技大学大科学中心主任 副教务长
聚焦需求对接强化高校科技服务功能
而要实现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还需打通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到产业化的创新链条,以国家重大任务和产业发展需求为牵引,推动高校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在闵行区“大零号湾”,这个由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支持建设的科技园,已累计汇聚4000余家硬科技企业,其中估值亿元以上的企业有137家。它们聚焦AI+生物医药、新型储能、超导技术、卫星通讯、工业机器人等领域的原始创新突破,成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生动缩影。与此同时,为强化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和运用,已有15所高校参与上海市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改革试点,20所高校建立了专业化技术转移中心。以同济大学为例,其出台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施细则》规定,给予成果完成团队不低于70%的转化收益奖励,从申请保护、到评估运营、再到转化实施,完善全生命周期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打通从学界到产业的“最后一公里”。
顾祥林 同济大学建筑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随着高校科技服务功能的不断增强,更多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将持续涌现,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贡献更多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