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寒假,沪上高校学子演绎多彩篇章①
寒假之际,沪上高校师生活跃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展现了沪上高校学子的健康风貌与钻研精神。乡村调研、走访群众、深耕实验室、传承非遗技艺……和小育一起来看——
深入大江南北,探寻基层发展脉搏
复旦大学学生社会实践服务队成员为云南省宝华镇的孩子们开设特色课程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中国之治”日常化实践队伍,前往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宝华镇开展为期7天的社会实践活动。来自文社理工医科的10名成员,立足乡土特色与民族文化,贴合时代,面向当地学生开展有关AI、医学、科学、艺术及职业规划等方面的特色课程。教学之余,实践队伍还充分发挥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科优势,深入基层与当地学生进行分组交流,开展家访活动,并围绕教育教学、政策帮扶等问题与当地干部、一线教育工作者进行了深入交流。
华东师范大学实践团实地调研甘肃省会宁县第二中学
华东师范大学的524名学子组成230支实践队伍,奔赴全国26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70所县域普通高中开启专项实践行动,在祖国大地上以实际行动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其中,华东师范大学未来教师县中大调研实践团成员2024级化学(师范)专业的赵丽凤和卢丹,来到甘肃省会宁县第二中学,实地调研家乡县中的发展现状、倾听县域教育故事。
华东理工大学实践团队探访百好乳品厂旧址
华东理工大学共有700余支实践团队,近2000名师生奔赴乡镇街道、基层治理的第一线,深入体验家乡变迁、感悟时代发展。学校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擦亮计划——焕新传统老字号,擦亮历史文化区”实践团先后奔赴浙江温州和湖南长沙,深入老字号企业开展系列实践活动。在温州,实践团探访百好乳品厂旧址,走访当地居民和老工人,了解品牌起源与历史,并针对厂区周边街区的历史文化信息开展调研,协助居民将资料上传至“老字号历史文化基因库”,以现代科技助力产业焕新;在长沙,实践团走访“超级文和友”,参观学习其线上营销、IP联动和社交媒体传播等创新产业模式,探索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老字号”复兴路径。
上海理工大学实践团前往贵州铜仁,开展“新时代文明巴士”实践活动
上海理工大学团委积极组织开展了寒假“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返乡,走近城乡基层、了解社会实际、服务人民群众、增强时代责任感。1000余名上理青年学子围绕社区服务、乡村振兴、红色文化传承等多个领域开展调研实践。
上海商学院实践团队设计的老字号City Walk路线
上海商学院依托商科专业及泛服务业学科特色,在“百人·百访·百年老字号”寒假社会实践活动中设计“老字号中的非遗”和“老字号City Walk路线”两个专项。他们在“非遗文化专项”中亲身体验非遗技艺,探索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创新路径,打造独特文化体验的研学、旅游路线,让老字号在现代城市发展中焕发新生。
扎根校园科研,探索学术创新
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同学利用寒假时间留校开展实验
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蒙泰课题组在中国科学院院士朱美芳的带领下,长期专注于有机无机杂化功能材料与高新技术纤维的创新研究。寒假期间,朱美芳院士与师生一起讨论“空间柔性防护纤维”项目,一起攻克研究难关。课题组的博士生卓婷婷也充分利用寒假加快实验进度,推进三维织物结构开发及其冲击防护机理的研究,她说:“寒假期间,全身心投入科研工作,我深深感受到专注与坚持的力量,未来,我将带着这份对科研的热忱,继续在学术的海洋中乘风破浪,努力创造更多有价值的科研成果。”
上海海事大学高文忠教授和研究生交流实验方法
上海海事大学高文忠教授团队海洋温差发电系统在实验中取得重大突破,团队多位师生放假不放松,春节期间驻守在实验室,连续奋战做实验,验证数据,推动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同学在斑马鱼房内开展日常维护工作
上海海洋大学超过1600名同学在实验室中度过寒假,开启了崭新的科研旅程。水产与生命学院硕士研究生张小龙承担了斑马鱼房的日常维护工作。虽然这些工作看似琐碎,但却是科研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深知,只有保证实验动物的健康,才能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上海电力大学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研究团队在寒假期间开展实验
上海电力大学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施正荣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在寒假期间依旧潜心钻研,针对轻柔晶体硅光伏组件、光伏光热一体化利用、高温储热等关键技术开展研究。在获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研究团队围绕轻柔晶体硅光伏组件的性能优化及提升开展进一步创新研究,包括材料端的透光性、绝缘性、阻水性、抗紫外及耐老化性能,以及轻柔晶体硅光伏组件在不同应用场景中的安装方案及其高效分布式应用技术等。
上海中医药大学团队成员聚焦于利用类器官芯片技术
上海中医药大学“‘智芯’中药”实践团队聚焦于利用类器官芯片技术,来筛选中医药中有利于抑制肿瘤生长的药物成分。寒假期间,团队成员以实验室为阵地,围绕医工交叉等前沿领域,通过类器官芯片及微流控技术,开发人源化高仿生正常组织或疾病组织模型,在原有技术上研究血管嵌合体等评价肿瘤转移过程的创新性指标,解决“黑箱状态”在抗肿瘤转移研究中的壁垒问题,深入探索黄芪多糖等中药小分子在抑制肿瘤转移中的分子机制。
上海健康医学院科研人员在假期潜心钻研,推进科技创新
上海健康医学院的各个科研团队,假期依旧忙碌,师生们坚守科研一线。在上海市智能医疗器械与主动健康协同创新中心和“一带一路”国际技术转移协同创新中心,科研团队围绕应用技术创新与产业科技转化、老龄化科技应对,持续推进科技创新,针对老年人跌倒这一冬季隐患,潜心研究基于自研的软硬件一体运动康复状态评估系统,助力老年人运动安全。
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大学学生在实验室调试无人机
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大学各学院以实验室为主阵地,强化科研创新与产教融合双线并进,积极备赛大学生双创和职业技能竞赛。信息工程学院的师生们扎根无人机、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实验室,秉持“以赛促教、赛课融通”,成立“竞赛种子”社团,并依托上海市市域产教联合体,研发产教融合平台,探索无人机多方面、多维度的不同应用。
守护传统文化,传承智慧与技艺
上海戏剧学院木偶专业学子表演《偶艺东方》
春节期间,上海戏剧学院木偶专业学子们受邀参与了在新疆举办的“欢乐天山中华情”2025年新疆与援疆省市春节联欢晚会。学生演员表演了《偶艺东方》节目,通过灵动娴熟的木偶操控技艺,17位同学将一个个木偶角色演绎得生动传神。他们的表演不仅展示了木偶戏艺术的独特魅力,更以精湛的表达和富有创意的舞台呈现惊艳了现场观众,赢得了满堂喝彩。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朝华夕塑”团队成员带领老人制作泥塑手工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朝华夕塑”团队走进老年公寓,以“陪伴老人,弘扬非遗泥塑”为宗旨,开展了一场以陪伴老人和泥塑教学为主题的寒假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成员带领老人们深入了解泥塑的历史渊源、技艺传承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特地位。手工环节以巳蛇为主题,队员们悉心关注老人们制作进程并有条不紊地引导老人们亲手塑造出一只生动可爱的小蛇,用行动传递着温暖与知识,生动诠释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传统美德。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城筑东巴新韵”团队前往云南造纸工坊调研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近400支社会实践团队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开展实践活动。其中,城建学院“城筑东巴新韵”团队前往云南大理和丽江的造纸工坊,探访白族和东巴等少数民族的非遗造纸技艺传承人,学习实践相关技艺,并对纸张纹路进行AI扫描,与非遗传承人共同探索创新造纸工艺的方法,推动传统技艺现代化。
素材由各高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