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一体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青年报   刘昕璐   2025-02-14 10:00:00

2018年9月,新时代以来的首次全国教育大会召开;2024年9月,全国教育大会又一次召开,吹响了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号角。近年来,上海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持续深化学校改革创新,推进学校思政工作发生格局性变化,探索形成了一批改革成果,广大师生不断坚定“四个自信”,精神面貌积极向上。同时,上海全面推进落实高等教育“两个先行先试”,更好服务国家发展大局,为上海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战略性支撑。

探索形成一批示范性改革成果 

如今,“三全育人”工作理念越发深入人心。依托部市共建机制,上海深入落实教育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区、示范区建设任务,在全国率先成立“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创新发展中心”,开展先行先试。聚焦全面加强党对思政工作的领导,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市委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专门统筹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点抓好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大思政课”建设、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劳动教育、校外教育等事项。各高校成立“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本校方案,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强化区校、校校、校社、校企“4个联动”机制,“三全育人”理念得到广泛认同并付诸实践。

“人民教育家”于漪在“讲台上的新思想”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教学观摩活动中寄语

其中,“大思政课”试验体系全面深入构建。上海已在全市布点建设“大思政课”建设整体试验区7个、重点试验区12个、重点试验高校31所,“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104个,探索大中小一体化、校内外一体化、知信行一体化的综合改革试验模式。高校全覆盖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中小学探索开设导学、导读和主题活动课程。围绕习近平强军思想、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外交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等开设专论课。

在全市高校“一校一课”创新打造“中国系列”课程的基础上,探索开设“强国系列”课程,并开始向中小学延伸,有关经验做法入选中组部“党的十八大以来攻坚克难典型案例”。同时,上海还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成立上海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建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集体备课机制,打造“讲台上的新思想”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观摩课品牌,开展一体化师资培训和课程建设研究。

不断激发思想政治工作活力 

如今,上海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在面上布局渐成体系,遵循“分类分层、优质发展”工作原则,实现了公办、民办、开放大学三种不同类型高校全覆盖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整体形成以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为引领,上海高校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和特色马克思主义学院为带动,全市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整体推进的“雁阵”发展格局,同时,全覆盖开展上海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新一轮结对共建,新型高职创新建设“联合马克思主义学院”机制,持续实施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支持计划。启动建设了“易班思库”(上海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库2.0版),打造思政教育资源共享平台。

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也加快构建,实施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专项、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上海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等,深化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加快构建以各学科标志性概念、原创性理论为主干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

校园里,红色文化引领的文化育人成效斐然。部市共建高校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推进研究成果用于立德树人。开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指示十周年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编撰出版百个典型案例集。挖掘红色校史,创新推出《望道》《钱学森》《国之英豪》《钱宝钧》等30余部原创校园“大师剧”,创新开展大师剧中小学校园行活动。

上海市校园大师剧集中展演

实践育人“活动圈”也正在扩围。2024年,颁布全国首部校外实践教育创制性立法《上海市中小学校外实践教育促进规定》,促进全社会资源挖潜、汇聚和有效利用,为全国推进校外实践育人工作提供了上海方案。依托2200余家社会实践基地,构建大中小学校外育人资源图谱,打造“百物进百校 百讲证百年——中共一大纪念馆百件文物藏品进课堂”等活动项目,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

中共一大纪念馆革命文物走进校园

师生精神面貌昂扬向上 

“最好的‘学’就是‘讲’”这一理念深入人心,一批党的创新理论的传播者由此传承发展,一大批师生活跃在全社会理论宣讲舞台。

目前,上海高校学生理论宣讲已经形成“市级有联盟,校校有团队”的工作格局,大学生成为全市理论宣讲的“生力军”。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给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回信,不断激发全市师生宣讲热情,也涌现出一批爱党报国的奉献者。

上海积极引导广大学生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勇做志愿先锋。连续7年共组织约3.5万学生积极参与中国(上海)进口博览会志愿服务等项目,进一步厚植爱党爱国情怀。

作为一名一年级的“小叶子”,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赵辰硕是第七届进博会上岗仪式的领誓志愿者之一。在复旦大学,他就是“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的一名队员,在国福路上陈望道老校长的旧居展开关于信仰故事的志愿讲解服务,那一身“星火”的队服也是鲜艳的红色。当复旦大学“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的“信仰红”融入进博会的“志愿红”,把信仰的故事与进博的故事结合起来,把故事讲得更好,成为了一种更坚定的信念。

这些年,上海也涌现出一批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引领者。广大教师思政素质不断提升、师德师风建设不断向好,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科学家精神,广大学生精神面貌积极向上。

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 

上海还充分发挥高等教育龙头作用,培养匹配国家战略、科技发展和产业需求的多样化人才。

根据科学技术发展态势,上海优化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六年来,新增本科专业297个,加快布局人工智能、大数据、集成电路、机器人、智能制造等专业;新增博士学位授权单位6家、硕士学位授予单位6家、学士学位授予单位5家,覆盖除军事学以外的其他13个学科门类、89个一级学科和58个专业类别,基本形成了一套符合国情、市情的高校学位授予体系、专业目录体系和管理制度,为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首届新生报到

同时,紧密对接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引导高校更加主动融入并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让高校成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高水平科技创新的推动者、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者。密切跟踪全球研究前沿和新兴产业、基础研究进展,遵循学科生长逻辑和颠覆性科技创新演进逻辑,依托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前瞻布局一批未来学科和新兴交叉学科,采取压减或转移与学校发展定位不符的学科专业、切割部分传统学科专业转移至同城其他高校、跨校建立学科共建等方式,引导高校学科专业“腾笼换鸟”。压缩淘汰一批社会需求趋势减弱、不适应行业产业发展所需的专业点和学位点,实现学科专业与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的相互匹配、相互促进。

在强化重点领域人才精准供给方面,则通过促进办学匹配前沿领域和产业需求。目前,上海已出台重点领域人才精准供给和动态调整高等学校招生结构规模的实施方案,争取到2026年,理工农医类高职专科、本科、研究生招生占比分别提高10个百分点、10百分点和5个百分点。同时,探索重点产业领域人才“住企联合培养”,聚焦集成电路产业领域急需人才,以产教深度融合为基础,由企业出题、企业和高校共同答题,着力推动学生特别是研究生培养由“住校”到“住企”,构建“校企联合、工学一体”的集成电路人才培养新模式。

青年师生也是创新的重要生力军,通过加强教育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更多实践机会,上海每年超过25万名大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青年人才。

责任编辑: 陆芸
举报邮箱:shedunews@126.com
举报电话:021-33393531
沪ICP备10006389号-10
沪公网安备 31010502000374号
中央网信办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上海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