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开学了,孩子还没完成寒假作业怎么办,家长如何让“坏事”变“好事”?
新学期,沪上中小学将统一于2月17日开学。寒假快结束了,有些孩子还没完成寒假作业,在孩子面对开学前的挑战时,家长如何让孩子从家庭中获得更多支持与信心,让“坏事”变“好事”?
【从家庭中获得更多支持】
“孩子愿意努力在假期最后几天完成作业,说明他有任务意识,知道自己的职责,并愿意为之努力。家长要看到并且加以肯定,为孩子的责任心鼓劲。”华东师范大学第四附属中学专职心理老师张薇说。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节奏。有的孩子在春节前完成了所有作业,有的将作业平均分配,有的孩子“前松后紧”……作业可以帮助孩子进行复习和查漏补缺之余,还能帮助孩子找回学习的感觉,更好地适应新学期学习任务。
在作业过程中,孩子可能会遇到种种困难,家长可以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比如,对不知从何开始的孩子,家长可以帮助他们梳理作业内容,理解作业要求,提供指导,提高孩子的信心和效率;对不会规划的孩子,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制定清晰的计划,分配具体的时间段来完成,把大任务拆分成小块,每个小任务完成后适当休息,提升效率;对容易分心的孩子,家长可以在孩子做作业时,创设安静的学习环境,避免干扰;对容易拖延的孩子,家长保持积极的心态,可陪伴在旁,给孩子一些支持和鼓励,引导他们轻松地面对任务。有时孩子需要时间管理的引导,家长的陪伴也能帮助他们更好地集中精力。“无论最后孩子是否能够完成作业,家长不妨和孩子一起聊聊,听听他们的心声,聊聊自己的想法,一同分析得失。”张薇说。
【家长巧妙沟通缓解焦虑】
学不进去,玩不痛快,睡不踏实……晋元高级中学心理教师张文渊说,临近开学,有些学生患上了“开学综合征”,出现诸如情绪低落、焦虑、失眠等情况。
面对开学,家长如何巧妙沟通,缓解焦虑?张薇坦言,其实,一些孩子因为对新学期的不确定性而感到担忧,这都是正常现象。家长发现孩子流露出担忧、焦虑等情绪时,要接纳孩子的情绪。一句“这有什么好担心的”或“你就是想太多了”,很可能让孩子关上“心门”。
除了接纳,当孩子有困扰时,家长还可以帮助孩子分析问题的根源,并提供适当的情感支持。比如:帮助孩子学会一些情绪调节的方法,像深呼吸、冥想或写日记等,舒缓情绪。当孩子面对开学出现负面情绪,家长可以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帮助孩子加以调节,比如,与孩子谈论新学期将会遇到的新朋友、新老师和新挑战,通过对这些新鲜事物的期待,转移孩子的焦虑情绪,家长还可以通过孩子成长过程中曾经的成功经验鼓励孩子。
【新学期小目标有大作用】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逐渐走向独立自主的过程,帮助孩子学会设立目标,提高时间管理能力,有助于孩子成长。如何帮助孩子设立新学期目标?
在张薇看来,孩子的成长是个大课题,学习只是其中一部分。新学期目标应该包含孩子成长的方方面面。家长可以从孩子的个人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修养和劳动能力多方面,与孩子一起探讨每个方面的小目标,帮助他们在新学期取得更全面平衡的发展。
目标的设定需要评估孩子的现有水平和发展方向,这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了解自我。制定可实现的目标,并一步步按计划执行,孩子会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这种成功体验会激励孩子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制定计划的过程是家长和孩子沟通和交流的机会,家长能够更了解孩子的兴趣、优势和不足,进而更有针对性地帮助孩子成长。在目标制定过程中,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现有水平、兴趣爱好和未来发展需要,和孩子一同商量并设定。除了学习目标之外,还可以培养家务技能、坚持每周游泳等。如果孩子制定的目标过大或太抽象,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将之细化为具体的小目标,便于孩子分阶段逐步实现。“在向目标前进的过程中,家长要注重鼓励孩子的努力,不仅仅是结果,这会让孩子明白‘努力本身就有价值’。”张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