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上海自然博物馆展教团队让科学走出实验室

可拆卸科普微展览,方便学校社区“点单”

文汇报   沈湫莎   2024-10-29 11:17:19

上海自博馆出品的微展览走进社区


          最新研发的入侵物种检测试纸、列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数据采集平台、最新鲜的崇明东滩核心区鸟类活动视频……这个位于静安区北站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自然生态研究和保护展览含“科”量极高。原来,它出自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展教中心之手。
      
         如何获得这样一个自博馆“同款”展览?答案是直接“点单”。据介绍,这些以巡展为目的制作的微展览,自去年起已陆续走进11家学校。今年这种可拆卸的科普微展览再次升级,除展览外,大咖对谈、科普讲座等内容也被纳入“可选菜单”,欢迎社区、学校前来“点单”。
      
         这个自博馆“同款”展览在北站社区街道一经落地,就吸引了不少人前来打卡。展览联合了上海海洋大学、上海市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上海长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沪上多个生态保护顶尖科研团队的研究成果。
      
         科学家深度参与的好处,是公众不仅能看到研究成果,还能看到成果是如何做出来的。
      
         现场展示了上海海洋大学李晨虹教授团队开发的神奇试纸,过去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的入侵物种监测,如今只需将水样经过处理后滴在试纸条上即可检测出入侵物种的环境DNA,大大提高了水生入侵物种的检测效率。据悉,团队开发了针对缅甸蟒、巴西龟、齐氏罗非鱼、食蚊鱼和鳄雀鳝的现场检测试剂盒,并已申请专利。
      
         给鸟儿戴上只属于它的唯一编码环,这就是“环志”,一种研究迁徙候鸟的主要方式之一。现场展示了不同环志以及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彩色足旗颜色分配协议。2006年起,崇明东滩开始将编码旗标应用于环志工作中,目前合计环志鸻鹬类水鸟约60种,总数超过5万只。
      
         《国际重要湿地公约》曾引入这样一条评价标准:“如果一块湿地定期栖息有一个水禽物种或亚种某一种群1%的个体,就应被认为具有国际重要意义。”2012年,崇明东滩记录到的“1%”不过7种。2023年,崇明东滩拥有的“1%”总数已达12种。
      
         为了筹备这个面向社区的展览,上海自博馆展教中心足足准备了半年,展览上展品的精致程度完全不输自博馆。
      
         展览中有一台探索隐藏的外来水生动物的互动体验装置,参观者只要将AR放大镜“网”住屏幕上的一个水生生物,放大镜上就会立刻显示它们的信息,包括名字、原产地、入侵风险等级。“原来小龙虾也是外来物种。”一个孩子体验后恍然大悟。
      
         模拟观鸟装置人气也颇高,三台不同高度的望远镜适合不同身高的大小朋友沉浸式体验。透过望远镜,能看到白鹭、小天鹅、黑脸琵鹭等鸟类成群结队在水面觅食、嬉戏,这都来自不久前崇明东滩核心观鸟区的实拍。
      
         上海自博馆展教中心副主任唐先华说,科普微展览隶属于自博馆2017年创立的馆研合作项目品牌“与科学家面对面”。该品牌的设立初衷就是促进科学走出实验室,走进寻常百姓家。因此,微展览在设计时就考虑到运输、布展的便利,所有展品便于拆卸又方便组合,能在不同大小的场地中展开。


图片来源:上海科技馆供图

责任编辑: 陆芸

2023年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人文行走网上学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