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诺贝尔奖缘何屡屡颁给“差生”? 不是他们“逆袭”而是兴趣使然

新民晚报   王蔚   2024-10-12 15:58:04

今年诺贝尔化学奖揭晓才几天,却持续在中国的基础教育界,特别是在一些家长中引起热议,原因便是获奖者之一的德米斯·哈萨比斯曾经在部分家长的眼里“形象不佳”,甚至还会把他作为“问题学生”来教育自己的孩子。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家长的观点是不是有失偏颇?

“他可是我们家长的死敌啊。”有家长在网上发文,列举德米斯·哈萨比斯学生时代的种种“出格”行为。1976年出生于伦敦的哈萨比斯,父亲是希腊人,母亲是新加坡华人,妹妹是作曲家和钢琴家,弟弟学习创意写作,连他自己都打趣地说:“我绝对是家里的害群之马。”他的成长轨迹始终不在父母的掌控之中,更要命的是,每到成长的关键时刻,他好像都会脱离父母的视线——8岁时自学计算机编程,13岁成为国际象棋大师,17岁时成为成功的视频游戏设计师,并以双学位毕业于剑桥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没想到,毕业后他又没有按父母的希望去考研,而是转入科创领域,成为DeepMind的创始人,后来又被世人称为“阿尔法狗之父”。仿佛迷恋上跨界和出圈的哈萨比斯,在进入伦敦大学学院后,一举拿下了认知神经科学的博士学位。

“看他的中小学履历,打游戏倒像是‘主业’。”“高中还没毕业就成为游戏设计师,难道父母不管他吗?”……面对网上的各种非议,松江区三新学校校长张爱国说:“哈萨比斯的经历很好地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好奇心与求知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孩子对某件事情充满好奇时,他们会主动去探索、去学习,这种内在的动力往往比外在的压力更能激发他们的潜力。”

像德米斯·哈萨比斯这样既非传统意义上的“学霸”,也非靠参加奥赛脱颖而出的“金牌学生”,在以往的科学类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并不鲜见。2012年,英国医学教授约翰·格登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可是又有谁知道他在中学时曾经成绩垫底,甚至被老师断言绝不可能成为科学家?15岁时,他求学于著名的伊顿公学,生物成绩倒数第一,其他科学科目也排名非常靠后,被同学讥笑为“科学蠢材”。用现在有些家长的说法,是妥妥的“学渣”。少年时的格登曾被生物学深深吸引,在学校里养过上千只毛毛虫,并看着它们变成飞蛾。

“差生格登的获奖,很大程度上颠覆了中国家长的认知。”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说,老师认为学生不具备成功的潜能是一回事,是否允许学生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则是另一回事。如果用“单一成才目标”的教育思维来观察,格登的经历简直是段传奇。每年的科学类诺贝尔奖揭晓后,我国学界似乎都会产生一阵诺奖焦虑,寻思什么时候我国科学家也能获奖。其实,与其羡慕不如反思,何时我国也能有像格登和哈萨比斯求学时的教育环境,即不用单一的标准评价、选拔学生,不扼杀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给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专业的空间,这样,我国科学家源源不断拿诺奖的时代也就不远了。

约翰·格登也好,德米斯·哈萨比斯也罢,如果单从他们在中小学里的考试分数或成绩排名来看,按很多中国家长的标准,要么是“学习不专心”,要么是“玩性太重”,他们最终获得诺奖是不是一种“逆袭”?张爱国校长表示,这其实恰恰是现在很多家长的认识误区,以为孩子就该从小不断补课,把分数搞上去。事实上,这种做法往往会扼杀孩子的兴趣和好奇心。当孩子被迫去学习那些他们不感兴趣的知识时,他们会感到厌烦和疲惫,久而久之就会对学习失去兴趣。所以,家长应该充分尊重孩子的兴趣,让他们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里自由地探索和发展。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长和天赋,家长最该做的一件事,就是发现孩子的兴趣所在,然后给予他们足够的支持和引导。

责任编辑: 陆芸

2023年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人文行走网上学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