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上海海洋大学创新团队:这条“鱼”从黄浦江畔游进西部大地

上海教育电视台     2024-10-10 10:26:37

不久前举行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上海有6个集体和6位个人获表彰。其中,上海海洋大学水产种质资源研究与创新团队,是上海教卫系统唯一一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从新疆、西藏到云南、贵州,从20世纪50年代一直到今天,这支创新团队的水产专家们,以科技服务民族地区发展为己任,让绿色渔业种质的“中国芯”游进西部大地,成为了当地群众口中的“鱼博士”、致富的“引路人”。

在西藏海拔2700米到3700米的水域,生活着一种名叫“亚东鲑鱼”的冷水鱼,多年来人工繁育一直是难题。2015年,上海海洋大学水产种质资源研究与创新团队来到了这里。在零下20摄氏度的基地里,团队成员前后84人次接力前行。面对着高原缺氧所等艰苦条件,他们用了3年时间,攻克了高海拔、超低温、孵化期超长、驯食成活率偏低等一系列制约鲑鱼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

随着技术的完善,1个鲑鱼繁育基地、4个苗种培育基地、5个工厂化车间和1个成鱼产业园拔地而起,亚东也拥有了西藏地区现代化和规模化程度最高、面积最大的冷水鱼类基地。通过200余人次的培训、手把手的传授技术,藏民同胞跟着学、试着干,也完成了从“牧民“到“渔民“的转变。

在新疆,团队抢救性保护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塔里木裂腹鱼,设计我国第一个塔里木裂腹鱼专用养殖场。不仅于此,团队还开展河蟹和小龙虾良种推广,编撰新疆首本《虾蟹养殖技术手册》。耐盐碱罗非鱼新品种也首次在新疆养殖应用成功,推广养殖8000亩。连续25年扎根阿勒泰地区,被当地群众亲切称为“鱼博士”的他们,足迹遍布7个县8个团场,也让科技支撑的渔业,成为新疆特色产业的“新名片”。 

在广西,瓯江彩鲤“龙申1号”正在苗种扩繁基地游动,近两年已向周边民族地区免费提供约100万尾的苗种;在贵州、宁夏、内蒙古等17个省区市,中华绒螯蟹“江海21”品种即将爬上民族同胞的餐桌,年产值可达15亿元以上。在师生们看来,要端牢中国饭碗,良种培育是关键;要建设渔业强国,种质开发是核心。今后,还会有更多的黄浦江畔的科技成果攀上高原、踏进戈壁、深入沙漠,打赢渔业种质资源的“保卫战”,拓宽西部人民致富的新门路。

责任编辑: 陆芸

2023年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人文行走网上学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