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鱼是教授养的新品种 虾是学长学姐看着长大的……丰收节,他们在餐桌“尝”了“大学第一课”

新民网   郜阳   2024-09-23 15:04:23

菜品大多是自主培育、自主研发的“科研成果”

餐桌上的佳肴,前一晚还在池塘里活蹦乱跳。肉质紧实的南美白对虾,捕捞自金山科技小院;麻辣鲜香的小龙虾,取自崇明的稻渔养殖基地;本帮美食熏鱼的原材料,是教授研发的草鱼新品种……

9月22日,是秋分节气,也是第七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上海海洋大学2024级萌新们,在食堂里上了堂色香味俱全的“开学第一课”。由学校科研团队自主培育、自主研发的“科研成果”,堆满了餐桌,让人食指大动。水产养殖“老法师”们与新生们同坐一桌,感受科技兴农的力量,分享丰收的喜悦。

2024级萌新在食堂里上了堂色香味俱全的“开学第一课”

“这大闸蟹怎么还有白色的?”餐桌旁,望着率先端上桌的螃蟹,大学生们挺疑惑。

“你们挺有口福,学长学姐们都还没机会在学校食堂品尝到白玉蟹呢!”该校水产与生命学院党委副书记张亚琼笑着揭开了谜底,“这是吴旭干教授团队历经8年多培育而成的大闸蟹‘显眼包’,这个秋天刚刚迎来‘量产季’。”

她拿起一只展示,“放在灯光下看,能透过壳看到里面的蟹黄!”

白玉蟹是大闸蟹界的“显眼包”,也是上海海洋大学团队培育的

身为上海小囡,新生陈永琦对熏鱼情有独钟。都说“外行看热闹,内行品门道”,听了同坐一桌的育种团队教师徐晓雁的介绍,这位“05后”姑娘才知道,培育出新品种“尾尾皆辛苦”。熏鱼的原材料是草鱼“沪苏一号”,经过了连续4代选育攻破了世界公认的水产品“增重”科研难题之一。经测试鉴定,池塘养殖的“沪苏1号”1龄、2龄鱼体重,均比长江水系草鱼后代提高20%左右。明年,“沪苏1号”在全国覆盖率有望超过三成,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草鱼产量可增产约33万吨,增幅相当于5.6%。

看着“水产人”在餐桌上“大出风头”,“食品人”不遑多让。恰好,食堂工作人员将新鲜出炉的鱼丸端上餐桌。“这道菜取名‘鱼韵鲜丸’,是我们水产品高质化加工团队研发的,选用了优质深海鱼肉为原料,精确控制解冻、配料、斩拌(擂溃)、成型、蒸煮等关键步骤。”该校食品学院教授施文正站起身介绍,“我们特别注重加热方式的调整,以促进蛋白质变性和凝胶网络的形成,确保了鱼丸的Q弹。”

大厨烹制“鱼韵鲜丸”

还有,这道“香烤竹轮卷卷乐”,同样大有讲究——要甄选优质的鱼肉,打成细腻的鱼浆,搭配适量的淀粉和调味料,充分搅拌至均匀;然后将鱼浆卷制成型后,经过精准的烘烤工艺,确保竹轮卷外层金黄酥脆、内里柔嫩鲜香……

据悉,在鱼糜及鱼糜制品加工技术方面,这支团队优化鱼糜加工工艺,得率提升3%至5%,还节水降耗20%。

在品尝这顿“丰收大餐”前,萌新们还见证了特殊的交接仪式:完成暑假期间校园水体网箱养殖任务的学姐,郑重将“网箱养殖”蓝色队旗交给了下一届的非水产科学专业的志愿者。

“上海海洋大学利用校园水系和空置土地,建设了养殖教育基地、劳动教育基地。同学们参与鱼、虾、蚌、蟹培育的全过程,亲身体会蔬菜、瓜果、花卉的种植,并共享最终丰收的劳动成果。”该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宋敏娟说,希望学生在深化知识学习的同时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下池塘、走田间、上渔轮、进冰库,深入一线“自找苦吃”,坚定强农兴农使命。


 图片来源:采访对象供图

责任编辑: 陆芸

2023年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人文行走网上学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