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大城有爱,10年陪护4000余“小候鸟”

黄浦区豫园街道汇聚资源延伸关爱,为老城厢外来务工家庭子女构筑温馨港湾
文汇报   周辰   2024-08-29 10:17:50

10年来,豫园街道组织多方力量开办“小候鸟爱心陪护”项目,策划实施了约170场特色课程,近640人次志愿者参与。 左图:“小候鸟”学做糖葫芦。(采访对象供图)

小学六年级学生樊昊婷,这个暑假在祖籍地河南度过,刚回上海就碰上一场特殊的“生日会”:黄浦区豫园街道“小候鸟爱心陪护”项目成立10周年纪念日。

孩子们的喜欢真诚直白,“小候鸟”组织的九子运动会、红十字急救培训等活动好玩、能学到知识;妈妈杨延蕊将女儿托付于街道发起的这一陪护项目,安心地施展手脚经营生意。

老城厢小商品市场有许多来自外地的商户职工,每逢寒暑假,孩子们从全国各地来沪和父母团聚。怎样照顾好大城市里的“小候鸟”?10年前,豫园街道组织多方力量开办“小候鸟爱心陪护”项目,为小商品市场外来务工家庭的子女构筑温馨港湾,更不断延伸关爱,拥抱新就业群体及新时代建设者的子女,共计策划实施了约170场特色课程,服务超4000户家庭及其子女,近640人次志愿者参与其中。

新的“小候鸟”安居老城厢

“小候鸟”樊昊婷出生在上海,每逢节假日才回老家。这条“迁徙路线”已成惯常,故乡与他乡不再是选择题,“老家和上海,我都喜欢!”

2005年,杨延蕊和丈夫来沪打拼,落脚豫园街道开了一家古玩店。大儿子的童年时期,就在小商品市场的长廊里度过。彼时,市场里多的是樊家这样的夫妻老婆店,无人照看的孩子只能放在店里,每逢周末或节假日,小商品市场区域能聚集起数百个孩子,秩序混乱、孩子走失等安全隐患逐渐显现。

有人看护、有好去处,“小候鸟爱心陪护”就此启动。起初,在商厦试点,由物业公司提供场地,商户志愿者出人出力,方便孩子们一起学习、做作业;有商户提供毛线,围巾编织兴趣班开了,礼仪课、安全知识课也纷纷上线。

“10年来,项目服务对象不断扩充,从商户到新就业群体、新时代建设者家庭,他们都是社区的一分子。”豫园街道妇联主席王益青介绍,如今“小候鸟爱心陪护”项目更注重文化传播,帮助他们更好融入社区、参与社区治理。

今年暑假,“小候鸟”们在老字号童涵春堂志愿者带领下,参观中医药博物馆,学习制作香囊;以志愿捡拾垃圾为豫园“深度清洁”,学习垃圾分类知识……不知不觉间,“小候鸟”们已融入大都市生活。

更多“风铃楼”故事在发生

上海阿婆蔡美英住在光启路123号楼,隔壁住着来沪务工的小岚一家。由于父母忙于生计,时年7岁的小岚无人照顾,蔡阿婆包揽起她的一日三餐和学习,分文不收。五年的朝夕相处中,他们成了一家人,小岚在蔡阿婆家门口挂上风铃,这成了祖孙俩互报平安的方式。

“风铃楼”的故事曾打动无数人,随着“小候鸟爱心陪护”项目持续在社区里发挥作用,更多“风铃楼”的故事正在上演。

豫园街道果育里党群服务站开辟儿童友好空间,为忙于工作的父母提供托付孩子的空间载体;“小候鸟”们则会在春节、重阳节等日子,为社区独居老人们表演歌舞,送上祝福。“一老一小”守望相助的新风尚,也是撬动社区治理的杠杆。

“爱心陪护不是单方面的输出,希望孩子们意识到自己也是社区的小主人,从小就种下民主的种子。”王益青说,街道还组织孩子们为社区提建议,通过“零距离家园”理事会平台发声,“小候鸟议事会”曾先后为社区提出防治高空抛物、推广垃圾分类等建设性意见并得到采纳;“红领巾”志愿服务队与人大代表面对面,亲身参与全过程人民民主;“豫童善治”围绕儿童友好环境发展,为孩子们组织策划社会实践项目,增强他们的社交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让儿童成为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杨延蕊一家在豫园街道生活了20年,一得空她就去参加豫园商圈“V站”公益大篷车组织的志愿服务,女儿樊昊婷如今也以“小候鸟”身份,站在了志愿服务的第一线,学着妈妈的样子守护着自己生活的一方社区。

责任编辑: 陆芸

2023年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人文行走网上学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