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苏浙教育数字化转型怎么样?校长70分,教师53分,小学发展指数高于中学
上观新闻 徐瑞哲 2024-07-08 09:53:07
以全国首个教育数字化转型试点区——上海为龙头,沪苏浙的中小学“转”得怎么样?6日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智能教育论坛上,基于上海、江苏、浙江10个地区100所学校的近万名教师、校长问卷调查,《中小学教育数字化转型区域进展报告》首发。按“百分制”衡量,报告表明,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教师指数为53,校长指数则为70。分学段看,两省一市小、初、高的教师指数分别是56、55、49,校长指数为73、64、68,可见三地小学发展指数均高于中学。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华东师范大学智能教育实验室项目组今年春季学期启动调研工作,以电子化、网络化、智能化3个阶段和教、学、管、评4个维度为经纬,构建起教育数字化转型评价指数体系。总体上,上海指数处于领跑位置,校长指数高于教师指数——苏、浙、沪三地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教师指数分别为:43、46、67,而校长指数则分别为:70、59、78。在教、学、管、评的不同场景中,教学场景的数字化转型指数为62,管理场景为56,评价场景为51,学习场景为45。
在当前人工智能+的种种应用中,有无人驾驶、无人超市,甚至无人酒店、无人银行等。“人工智能如果真的替代教师,那么教育也就不存在了,因为教育的根本是为了人自身的发展。”在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教育学部主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华东师大智能教育实验室主任袁振国看来,“教育数字化转型程度”的关键指标是“人机协同水平”,校长和教师是核心关键人群。教师自己要坚持多用,在学习中掌握,并与传统教育教学中成功有效的方法结合运用。
在此意义上,不应是“人工智能+教育”,而应是“教育+人工智能”。“AI类助教”,正越来越多成为真人教师的左膀右臂。作为今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唯一教育科技类的专业展商,从作业批改、学情分析到答疑辅导,猿力科技的教育垂直大模型持续落地,比如其飞象星球等多个大模型在公立校常态化应用,进入全国3000多所学校,覆盖200多万学生。目前已覆盖北京市朝阳、平谷全区100多所学校,每周使用频率达4.9次;上海区域则覆盖黄浦、静安、普陀、闵行、宝山等区,累计覆盖约7万人。
袁振国透露,根据此次调研过程中收集的开放性意见,教师和校长普遍认为,教育数字化的主要成效体现在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效率、提高期望值、促进教育公平、拉近师生距离等方面。但同时,他们提出的主要问题和担忧也包括:不利于视力保护、信息冗余太多、故障概率较高、增加教师负担等,呼吁“为教师提供更大力度的数字化培训与指导,适当合理地使用数字化,提高有效性、实用性”。当天,华东师大发起倡议,成立“中小学教育数字化转型千校联盟”,首批联盟校覆盖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且各地均是既有中学也有小学加入。
王怀民院士
“如何看待今天人工智能的进步及其对教育的影响?”中国科学院院士、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华东师大智能教育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王怀民表示,数字技术进步是高效率地汇聚人类文明,并且以更高的效率为人类的学习提供服务。面对“人类能不能够创造出超越人类智能的人工智能”这一问题,他认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现实进步,是“人”和“机”共同作用的结果。从人工智能技术的视角看,人类已经进入到“我们就在系统之中”的重要阶段。要实现人机融合,共同推进智能化教育发展。
图片来源:受访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