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姚班”17年成绩单公布,姚期智在沪畅谈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

文汇网   吴金娇   2024-07-05 10:17:28

undefined

如何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 7月4日,在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人工智能与教育分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院长、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长姚期智的一席发言,引发众多学者的关注与思考。

他从清华“姚班”的一张张成绩单谈起:截至2024年6月,“姚班”已有17届本科毕业生,总计663人,深造率为87%;“姚班”学生本科期间共发表468篇论文,155人次在国际会议上作报告;共涌现出7位“清华大学本科生特等奖”得主、4位“斯隆研究奖”得主……

“姚班”的全称是清华大学本科计算机科学实验班,由姚期智于2005年创建,旨在培养国际一流的计算机科学创新人才。

“姚班”何以取得这些瞩目成绩?又留下了哪些拔尖人才培养的经验?在论坛上,姚期智在现场做了简明扼要的回答:培养拔尖资质的学生,老师固然很重要,但这并不是百分百成功的保证。为“最好的人营造合适的密度和良好生态”,才能最大程度发挥他们的潜力和能力。

要把最好的人放在一起,但不能过于“精英化”

好学生的培养,离不开好老师,同时,培养方案也需要精心设计。

“对于拔尖人才的培养,‘姚班’强调几点:一是科学基础学得扎实;二是尽早参与科研;三是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及学科交叉;四是提供丰富的国际科研合作机会。”姚期智特别强调,尤其是在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等变化很快的学科,人才培养方案一定要跟得上时代,“课程设计要很精致,要阶梯式设计,覆盖前沿领域”。

除了清华“姚班”,2019年姚期智还创办了清华学堂人工智能班,并兼任首席教授——这便是与“姚班”齐名的“智班”。2021年清华又成立了量子信息班。2022年,三个班合并,学生到大二时可根据自身兴趣进行分流培养。

在“姚班”,学生一入学就会学习“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入门”课程。这门课并非由一位老师主讲,学生在每节课上都能遇到不同的学者,在这样的授课方式下,基础扎实的学生就能很快感受到科学的魅力。而到了接下来的春季学期,姚期智就会亲自给本科生上“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应用数学”,介绍计算机和人工智能领域的前沿问题。如果学生感兴趣,就可以加入院内的教师科研组。

“本科生做科研,师资是最重要的需求。”姚期智介绍,过去十几年来,清华大学交叉信息学院不断加大对优质师资的招聘力度。2018年至2023年,学院引进了20位年轻人,均为名校学历,其中就有“姚班”的毕业生,他们的平均年龄只有33岁。如今,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初步完成,31名全职教师承担了带领本科生、研究生攻关科技前沿的任务。

“除了有好老师和好学生之外,还有大家经常忽略的要素,那就是密度。”姚期智尤其强调“密度”的重要性。一方面,“要把最好的人放在一起,让大家见贤思齐,互相协作,尽展潜力。”但他同时也指出,“目前,很多高校在培养拔尖人才时过于精英化。精英化培养固然有其优点,但学校更应为学生打造淳朴、务实的学术氛围。”

面向前沿,中国需要更多自主培养的顶尖人才

不过,面对“姚班”一张张既已取得的成绩单,姚期智并不满足。步入人工智能时代,对创新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特别是在支撑AI前沿研究方面,人才的供给力度还远远不够。

“中国有很多不错的高校,能培养出相当不错的人才,但从现实来看,真正能够达到国际一流大学博士水准的人才,数量仍然有限。这使得我们每年要花费大量精力从国外引进人才。”姚期智直言,“这不是我们能够长期忍受的现象,我们必须与时俱进,自主培养人才。”

今年4月,清华大学成立人工智能学院。这个新学院由姚期智担任首任院长,重点布局“AI核心”与“AI+”两大前沿方向,目的就是培养AI前沿创新的研究顶尖人才。

“我们的目标是每年培养100名高品质博士生,为中国的前沿科技企业和高校输送一批高端人才。”姚期智说。

图片来源:主办方供图

责任编辑: 陆芸

2023年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人文行走网上学习平台